周大福比赛结束后,我一直在回想这一段时间的经历感受,也一直想提笔写复盘,却始终觉得理不清思路,无法下笔。
直到今儿和汪老师聊了两小时。从开聊之前的“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到聊过之后的“安定、欢喜”,这些想法和感受,真是值得写一箩筐。
认识汪老师不久,4个月。在一场线下活动里听过他的分享,很喜欢他在活动中的引导方式,还有他那让人觉得温暖的笑容。
我知道他是在行的行家,一直在做咨询,他喜欢并享受着“老师”这个身份,但自己却从没正儿八经地和他聊天咨询过。
奇怪的是,我从没把他当“导师、长者或者厉害的人”来看,打心里觉得他是个非常可爱的小顽童,会自然地和他说“爱你哟,么么哒~”。
看到他的日常碎碎念,看个广告、逛个公园都能写出长篇大论,内心戏非常多,会莫名地感到更亲切。我也会没来由地信任他,把他介绍给身边几个有疑惑的小伙伴做咨询,特别相信他能帮朋友们解开疑惑。
认识他以后,我心里隐隐觉得,他在那就会让我安心一点,万一我真有什么我自己搞不定的事,走不出来的坎,说不定还可以去找他聊聊天。
至于他究竟是做什么的,我完全没概念,隐约记得是个什么高管吧,也没想过要去弄明白,真算得上是“佛系”的交往了。
机缘巧合,他成了我这次培训咨询的“导师”。听我从近期的经历感受开始说起,顺便给我做了下心理辅导,让我边笑着边哭了半个多小时,也在聊天中让我明白、领悟到了许多。
辞职了以后,在家混迹了一个月,好好享受了一下不用上班的日子。上个月去巴厘岛浪了一个月,这个月参加了个周大福的比赛,差不多这三个月就这么过去了。
回想起来这三个月的经历遭遇和内心变化,似乎比我上班的那三年过的都要充实丰富。
拿这次比赛来说,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加类似的比赛,也是第一次跟随内心去做了一些从前完全没想过的事。算起来,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吧。
“你服气么?”
“服,大家真的都很厉害。”
“如果你是评委,你会选谁?”
“我也会选他们。”
“那如果让你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呢?”
“在面试的部分,我想我会学习他们的优点,更多的去从评委的角度展现出他们愿意看到的东西。”
“但在面试之前的环节,我想的确努力做到了我能做到的’完美’,竭尽全力不留遗憾,也get了新技能,很开心。”
几个来回的简单问答,就把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的思考过程都理顺了。
道理我都明白了,但再和他提起这件事我还是会莫名地觉得难受,在昨天和闺蜜聊天哭了一通宣泄完情绪以后,还是要止不住地掉眼泪。
想来之前工作的时候经常自己偷偷哭,辞职了以后反而哭的少了,这次情绪倒是又上来了,我本能地想要去压抑它。老师倒也不着急,慢慢的问着“你允许自己有情绪么?”
从两年前开始学习自我成长,我想我的脑子已经清楚地知道了“所有的情绪都不分好坏,都应该被接纳”。
但我的潜意识似乎还在重复之前的模式,习惯性地去压抑自己的情绪。所以这场“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就变相地成为了我新一场的“心理咨询”。
每次做心理咨询都会哭成泪人。从过去十年一直不允许自己有情绪不允许自己哭,到去年的每周都要哭几天,到现在每次做咨询都要哭。
我开始慢慢地走过了“能自己哭出来”“能哭了以后说出来”“能在别人面前哭”“能在别人面前哭并说出来”这几个不同的阶段。
特别感谢老师把一场“职业规划”变成了一场“心理咨询”,听我哭了大半个小时。让我一想到你说的“你现在已经哭了24小时了,你已经哭了48小时了”就会开心地笑起来。
也要感谢你和我聊了那么久,在聊天中让我更加清晰地明白了自己的感受,让我对自己更多了一份接纳和肯定。
在这场活动里,我们的确输了,但对我而言,这些收获的意义,恐怕真的是远大于那个结果的。
能力的提升还是次要,遇见这二十几个精彩的灵魂,亲自参与其中,就是在提升我的“自我认知”,也在帮助我“看见”自己的选择。
比如我看到了真正优秀的人到底优秀到了什么程度,有三天做出完整的行程规划,写出了二十几页的paper的博士学霸。
也有一颗公益心,有愿景还有行动力,六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地做公益项目,还一直走在路上的温度青年。
还有年龄和我们相仿,尝试做了许多超乎我的想象范围之外的事,并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洞见的智慧小姐姐。
我原以为自己经营好自己的小生活,工作日上上班,下班健身、跳舞,开心了就做点早餐,插插花,没事去攀岩、游泳,干点不一样的事,就已经算很丰富了。
但听到大家介绍自己的经历遭遇时,我才发现我的人生看起来就像是一条直线,一张白纸,一直在同一个轨道里不断地重复。对于外面的世界,我是“两耳不闻”,或者说是“知之甚少”的。
他们打开了我的认知,给到我足够的震撼:每个人如此不同,从前我定义的“不好”,换个角度来看竟然也变成了“好”。
从他们的经历里,我开始发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那样过,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这也让我开始去感受,那些我“想要”和“不想要”成为的样子;去跟随“我喜欢”的那种感受,把我觉得有趣的事情都去尝试一遍。
虽然有不安,不安于频繁的意外变化,不稳定的收入,不正常的人际交往圈,偶尔也会有“想回去上班”的念头。但在汪老师说“我现在给你一个薪水不错,又很有规律的工作,你要不要?”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继续“流浪”一段时间。
而这三个月也开始让我继续思考那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辞职旅行?甚至是辞职放空,无所事事?”很多答案随着时间流逝都被遗忘了,有一个却很始终存在:
“许多人都是在怀孕生娃后完成了职业或者人生的“换轨”,开始追随自己的内心,活的更精彩更快乐了。我希望我也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如果这样的暂停能给人生一次重启的机会,那我为什么不现在就停下来呢?”
那就停下来吧,去更多地经历、感受一番,去寻找到那些让我“感觉良好”的感受。
在学校学的是知识,在职场习得的是能力,走进人生这个大熔炉里,也许我就是要去寻找到我认可的价值,或者是我想要的身份,然后再带着答案,回来更好地成为我自己的吧。
这三个月,看似很短,比起工作的三年,人生的25年来说,它真的很短。但于我而言,它变长了许多。
在一定的时间内,经历感受地多了,时间就被拉长放大了。我想,我开始慢慢喜欢上这“非线性”的时间体验了。
人生短短几十年,就尽情地去经历体验吧。我们总会在对的时间,遇到一些对的人,经历一些对的发生,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说更好地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