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先生前几天在“单读”上推荐了佩索阿的诗集《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文案是标题的这句话。我觉得它和佩索阿很合适。
读《惶然录》,是因为作业的关系。仿日记体,真的很像日记。笔随着思维跳呀跳,找不到一条逻辑的线。一会儿是清醒的理性分析,一会儿又好像梦呓。是适合放在手边闲时读个一两章的书。当成任务,很痛苦。
书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生活、沉睡、感觉、无意识、单调…作者不断感受、审视、否定,又感受。总之就是一本纠结的书。有两种情感表现得极为突出,一是不安和焦虑,二是矛盾。
不安是他面对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不知所措。他总是想着一场无意义的逃离,明明知道“空空地等待自己也不知道但一直等待的东西,到最后什么也不会发生”;当他审视自己的时候,他发现“未来有千万种可能性压迫着我,过去以虚无的现实压迫着我”…初读时我把他的痛苦当作失败者的痛苦。后来发现不是,他的痛苦来自对世界和内心的敏感审视。他的无措好像不是该往何处去的那种,他不想前进只想感受。
韩少功的译后记里写“他的不知所云常常是诚者的审慎,其惊心动魄的自我紧张和对峙,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内心奇观,更不是每个人都敢于面对的精神挑战。”我觉得写得很好。佩索阿总是矛盾的。在他眼里,他者是不可理解又无法离开的,外部是摆脱不掉又自得其乐的,沉睡所代表的自由是无意识的自由,单调可憎却不可或缺…我看着书,能感觉到作者的心是攒着的扭着的。 然而挣扎间隙的哲思,是深刻的。佩索阿的深刻,在于他跳出自身的思考,不仅跳出自身也跳出群体,“我不选择善举,是因为不知道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以为做了什么善事时,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善。当我施舍的时候,或者试图教育或训导别人的时候,我怎么知道自己或许不是制造了恶?疑惑之下,我只能放弃。”我爱这种理智和冷静。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太能够和作者感同身受了…佩索阿的焦虑是对生活本身的焦虑,现在真的还有人质问生活的意义吗?我们的焦虑是对自己能否成功的焦虑,我们的自我实现更多是物质的实现,是建立在他者之上的实现。我们笃定地不遗余力追求的,真的是生活的唯一吗?
所以这本书让我最觉得感动的,是佩索阿让我看到,人,可以有另一种生活。“他躲在一个阴暗的小房间里思考这个世界,但是这些狭隘的空间只能拘束肉体,并不能限制脱缰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他在单调无聊中发掘乐趣:比如站在大街上观看展柜里的商品;比如观看地铁车站中涌出来的若隐若现的人群的面孔;比如在头脑中旅行,发现世界的第八大洲。”(知乎答主谭酸菜)他不安于生活又和生活相拥,他很拮据,同时也很富足…你不能用成功或是失败来定论他,因为他超于那个体系之上,他活着就只是活着。��
我曾害怕一生卑微碌碌无为。可佩索阿让我看到了贫乏后面的绚丽,让我看到了一种无限。一种足以对抗物质有限的无限。这让我感到慰藉。
但也只是这样而已了。当我放下书,我还是会去追求我要的,就算那是一场虚妄。我还是爱肤浅的富足胜过深刻。
我最近听了很多九十年代的摇滚,觉得那种真诚和单纯的质问今天都找不到了。好像我们放弃了某种思考…尹吾有一首歌叫“出门”,词是从卡夫卡那里来的,是一个跟佩索阿很像的作家,我觉得这首歌很合适这本书。歌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