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一场“高潮”。
有人说:“判断一个男人的品位只用看他身边的女人就知道了。”
从一个人身边的物品或者伴侣,都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位。同样,物品的存在也可能反映出这个人的行为和性格。
比如经常把头发梳的整齐油亮,衣装革履的人,在行为上必定会很克制,你很少见他们会匆忙跑着赶地铁,基本上这样的人,内心都是理智谨慎,胸有成竹。
同样,倘若一个人的家里装修都是北欧极简,衣柜里装满黑白衣服,那他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走禁欲主义风格,生活比较克制压抑,很少放飞天性。
雨果说:“一个人的物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格的标志。”
你的物品,在告诉别人你是个怎样的人呢?
物品越多,越压抑性格
信子小姐来信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收拾家里了,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乱糟糟的鞋柜、饱满的冰箱就一阵烦躁。
我劝她还是赶紧把不需要的东西扔到,省的占位置,又让自己的家看起来很累赘。可她嘴上说好,却从来没做到过。
她说,去年我们一起参加画展买回的画,到现在还堆在家里的杂货铺里;今年在跳蚤市场淘的发黄的书,明明已经不会再翻阅了,也不肯捐赠出去;破衣服旧袜子挂在阳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出现在我身上……
在她无尽无休的抱怨中,我发现她的性格也越来越压抑,常常一个人沉默,也不出去玩了,朋友眼里那个活泼的信子不见了。
有人说:“超过三个月不用的物品,你就该丢了,否则会影响心情。”
听起来惊悚,但其实还颇有几分道理。一件物品,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为了博得你的好心情而存在,一件好看的裙子,一双舒适的鞋子,形形色色的东西,都是为了保持欢喜。
倘若你早已不喜欢,散漫地堆积在一旁,还不如早点把它清理出去。因为长久的堆积,不仅会让家里看起来很脏乱,还会让你的处于一种“勉强接受”的状态,其实你的内心是多么不想看到这些东西啊!
生于人世,最重要是做生活的主人,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物品。该丢就丢,顺从内心,才有可能把自己从压抑里解放出来。
身体力行: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上次和老同学去爬山,两人背着鼓鼓的登山包,雄赳赳气昂昂开始了登山之旅。
刚开始冲劲十足,爬呀爬,可走到一半,就发现身心疲惫,背上重重的包,简直就像个障碍。
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背包里的东西丢了,反正也是些毛巾,空水瓶之类的。
果然,肩膀上的负重轻了,整个人都很舒适,心潮起伏,爬起山来心情也愉快了不少。
山下英子说:“做自己身体力行的事情,一切从学会扔东西开始。”
登山,走路,过人生,都需要一种“轻装上阵”的状态。因为我们的承受能力有限,过于多的物品,只会让自己心生负累,在旅途中感受到沉重感,而不是舒适享受遇到的风景。
家里堆积过多的杂物,也会让生活变得死气沉沉,丝毫没有明媚的活力,反而清理出一些不要的东西,家就有了家的样子,开始有温度了。
其实不是物品让家没有温度,也不是背包太重让你不舒适,而是过多的物品,给你的旅程,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疲惫感,造成你的思维,心态,心情,变得狭暗,幽闭,在身体机制上产生一种“不舒适的排斥感”,以至于你忘记了,路边还有很多漂亮的风景。
说起扔东西,那么在“扔”上,也有一定的技巧。倘若你很在意,很放不下的东西,无须在立刻间做出决断,可以先留着,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
所以,你可以从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里下手,把堆积成山的东西,一点点清理出来。
你可以先扔这些:
·一直拖着没扔,自己又永远不会再用的东西。
·还在使用过程中,但自己不是特别喜欢,只是随便买回来的,迟早要被你淘汰的东西。
·充满回忆的东西,自己总是想摆脱却无法摆脱过去的束缚。
按照这个标准判断物品是否需要清理,让物品回归到最需要的地方,得以循环利用。而这个不断清理物品的过程,也是你主动清理内心的过程。
如此,才能更好地减轻生活里的堆积物,学会让你的生活简约起来,消除负能量和疲惫感,在尘世里寻找更多的幸福,从而释放天性,达到一场自由的“高潮”。
摘自木棉读书《断舍离》文字稿
曾经看过一篇育儿的文章,说孩子的房间应该是宽敞明亮的,不能因为家里不大,把孩子的房间当成杂物间,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养成很不好。
现在想来,也许就是文章中说的:过多的物品,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疲惫感,造成你的思维,心态,心情,变得狭暗,幽闭,死气沉沉。
孩子处于成长阶段,外界因素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不仅是孩子,成人也是如此。
文章中举例的原本阳光明媚的女孩子因为杂乱的房间都变得压抑沉默。
说到此处,想到中国的一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也确实是这样,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好,连带着自己的心情,心态都不好,心情,心态不好,哪里还能静心做好事情,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应该让自己的家,处于一个好的状态。让我们的家保持好状态的方法就是清理家中不需要的物品。
当我们清理好,让我们的家变得整洁宽敞明亮,那么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必定是轻盈积极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