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官作就,九斗十斗享清福。
如果一个斗都没有那又是:十个簸萁往上扇,家里黄金堆成山。
强子就是拥有七个斗的孩子。算命先生说,强子是做官的料。可这块料,没有做成官,却做成了人皆可品的普洱“茶饼”,享誉大江南北!
小学篇
迎新年
农村的年关将至,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个时候陆续回家,清闲自在地休息一阵子后,就要为这“大过年”做迎接准备了!
各家各户都陆续将“家”翻腾个底朝天,衣服,棉被,席子,各种颜色的旧衣服,以及家里所有能搬动的家什物品,被码放在农家的院落里,接受阳光洗礼。
时值正午,空气不冷不热,屋里却弥漫着呛鼻的灰土,披着烂衣外套的妇女,正手持长柄扫帚,打扫着屋里的墙墙角角。
红红绿绿的娃娃们则在码放的乱七八糟的家什物品间忙着捉迷藏,打闹戏耍,笑声不绝于耳。
憨直的男人一身照旧的绿衣蓝裤,用铁锹修补着门前的土凹,平整着土坯……
这个场景的记忆是属于强子这一代人的。是的,这是广大的农村人为了迎接崭新的一年,所做的年底“大扫除”。年味便从这一天开始弥漫在空气里,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十六十七开学结束,前后大约35天的年味期。
也许正是因为今非昔比,所以更加怀念过去的“年味”吧!幕幕情景,历历在目,不由得过电影般在脑海里浮现。
大扫除日一般定在春节前两周左右,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进行。之后,开始准备新年衣服,因为基本上都是买布料回来裁剪制作或送去裁缝户做,买衣服很少。
有时候新衣服要做到大年三十晚才钉完最后一颗扣子。可正是因为这样,所有孩子都在渴盼着,渴盼着那崭新的一天到来。那是一种充满幸福感的期待。
再之后,就是准备年货了。干货一部分自家产的,一部分需要进城采购。蔬菜要及早准备就绪,就要有一个大清洗的日子。冰冷的天,刚从水井打出来的水居然也有些许热乎,不过很快就开始冻手。
那时候没有反季节菜,大白菜,白萝卜,红萝卜,地瓜,土豆,莲藕,这些都是最普遍最常备的,要清洗很多,早早地预备着。
孩子们或许会在一旁帮忙,但许多时候都是帮倒忙,一个忙没帮到,弄得湿了棉衣袖口和裤腿棉鞋,免不了挨一顿臭骂。
索性,还小的孩子们,凑一堆儿,顶着天寒地冻的空气,赤手空拳地玩起了玻璃球,砸四角,飞三角。女孩子跳皮筋,那玩法,真是各式各样的。即使小手冻的通红,淌着没完没了的鼻涕,也要欢笑着走过寒冬走过节日。
这就是强子的时代。
“大事”都准备差不多了,就该“小事”了。个人形象,理发对于孩子来说,可是一大关啊,既兴奋又害怕,因为很多时候都不是去理发店,而是由爹妈手持那种手动推子,亲自上阵,强子那个记忆尤新啊。
不好用的推子会夹到头发,疼,经常为了理发,强子会哭好几次。
买春联那是个轻松差事,因为都是学生,识文断字,会挑一副自认为得意的春联,回到家还要炫耀一番如何如何。
个人卫生也是头等大事,一年也去不了几次洗澡堂子呢。春夏秋三季拿个盆打个井水在家里就洗了,一到冬季,整个冬基本不洗澡,就等这新年前夕的大清洁。
大人小孩都一样,父亲带儿子,母亲带女儿,去洗澡堂洗,听说那澡泥搓下来,可以装一盆子。
哈哈,洗完澡后,整个人轻快了很多。
好吧,鞭炮,春联,门神,孩子们自制的各种炮仗,一一准备就绪,家里的窗户纸都换上了新的,春花也贴了,到处焕然一新。
临近三十,开始蒸馒头,各种花馍,油卷馍,以及这个时候的油锅。开始油炸各种面点吃食,麻花,还有那种无法用文字叫出名的各种“炸锅”。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开始炖肉,香飘三里,孩子们围着锅台转,不时可以“尝到”一块肉,那个幸福感满满的。
终于盼到年三十了,巷子里也一片忙碌。家家户户打扫门前卫生,调浆糊,贴春联门神挂灯笼。
孩子们已经在试穿新年衣服了,如果不合身再做最后的修改,如果合身了也要马上脱下,叠整齐了放好,就等春节初一早上起床穿。
男孩子今天的口袋里,已经不多不少地装了些零散的鞭炮,还悄悄装了火柴或者打火机,随时有可能放几个炮出来,制造点尖叫声。
一切如数准备妥当,三十晚上一家人要围坐桌旁,包饺子。将一分二分五分钱硬币,包进不同的饺子里,谁吃到谁就有财运,预示来年财源滚滚。
“春晚”,那是必须要看的,赵本山和宋丹丹的的小品,冯巩和牛群的相声,那是不能错过的。
尽管电视机还是黑白的,但一定要把天线杆提前转好,以便春晚的清晰度高。
巷子里的电线杆上也架起几盏灯,不安分的孩子们,大晚上的还在灯下追逐嬉闹。
午夜12点前必须要回家的,小点的孩子这个时候都已经睡着了,大一点的孩子要熬到春晚主持人倒数十个数,10,9,8……,午夜十二点那一刻到,全国人民都欢呼了!
伴随着春晚主持人慷慨激昂的祝福语,外面已经传来阵阵鸣炮声,新年,就这样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