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史记·项羽本纪》, 我们看到, 在接下来的一夜一天之内, 历史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鸿门宴”大戏。而在此期间, 刘邦对张良、项伯和樊哙这“敌、他、我”三方人员的“使用”, 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利用项伯
首先是“奉卮酒为寿”, 举着酒杯向项伯祝寿。因为刘邦之前已经问明项伯比张良年龄大, 而张良与刘邦相差不多, 所以刘邦决定“兄事之”, 于是就有了见面伊始的举酒祝寿。这是讲“礼”。
然后是“约为婚姻”, 结成儿女亲家。在那个时代, 婚姻首先不是感情的产物, 而是利益的纽带。儿女通婚, 两家人变成一家人, 双方成了利益共同体,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这是讲“利”。
最后是“言不敢倍德”, 做解释说明工作。刘邦把自己降到项羽臣属的位置, 说自己“籍吏民封府库”是为项王做些准备, “遣将守关”是为项王管好治安, 并强调自己“岂敢反乎”。这是讲“理”。
在“礼”“利”“理”三者之中, “利”是核心, “礼”和“理”是辅助。“利益”是最真切实际的, 会把双方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一旦结成儿女亲家, 刘邦的“公”事会关联项伯的“私”事, 项伯的思考判断就会随之产生变化:将要被攻打的, 不再是敌军的首脑, 而是我的亲家;更何况我的这个亲家, 又是一个守礼、有理的人。我当然要帮助他。
二、试用张良
张良本是韩国人, 祖父与父亲都是韩相。秦对他来说, 是有国仇家恨的。在“鸿门宴”事件中, 张良虽然“是时从沛公”, 但对外宣称依旧是“臣为韩王送沛公”。也就是说, 张良是以替韩王送刘邦的借口留在汉军中的, 名义上他还是韩王的人, 是一个局外人
首先, 他要勇敢无畏。刘邦和武将都走了, 自己这么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 身陷几十万敌军之中, 面对“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王, 而且不久之前酒宴之上还危机四伏、杀气逼人, 这怎能不叫人害怕?
其次, 他要冷静镇定。刘邦是借口上厕所跑出来的, 布置完逃跑计划已经耽搁了些许时间。若要等他回到汉军, 即便是二十里路骑马飞奔, 至少要十几二十分钟时间。这段时间里, 张良既不能入帐, 也不可能在军营里乱晃, 引人怀疑, 可谓一举一动都困难重重。
最后, 他要能言善辩。刘邦的逃跑是“纸包不住火”, 总归是要被发现的。如果张良没有一番精彩说辞, 项羽一怒攻打汉军, 那刘邦赴这场“鸿门宴”就是白费功夫。即便不引发军事冲突, 而只是迁怒张良个人, 如无言辞自保, 那等待张良的不是死就是囚了。
三、尽用樊哙
作为刘邦的护卫, 樊哙闯帐, 是做他该做的事。项羽非但没有斥责处罚他, 反而称他为壮士。紧接着, 樊哙有一段抢白, 他的口舌突然好得令人惊诧。樊哙先痛陈秦的残暴来引起项羽的共鸣, 然后举出怀王之约来为刘邦正名, 接着解说刘邦入咸阳守关卡的原因, 和刘邦前夜的表述惊人一致;最后甚至将反秦的项羽说成是亡秦之续, 如此一来, 刘邦的身、名俱得保全。在这种危急之时, 刘邦尚能步步计算, 把自己人樊哙用到如此田地, 刘邦的用人之术, 真的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