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月期间,集中阅读了《奇特的一生》、《超级时间整理术》、《善用时间》和《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也是受秋叶大叔有关主题阅读理论的影响,在感兴趣的主题范围内,寻找并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等进行集中攻关,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自我关于这一领域的独到见解和完整知识体系。一般来说,一旦尝试进行一次这样的突击式主题阅读,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也算是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了。这个月集中阅读的书籍,大多关于时间管理和读书方式的优化,新的一年到来,面对工作领域的调整,如何更为合理地分配工作和自我时间,如何更为高效的获取知识,成为我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也很感谢这几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我的时间规划。
每个人一天都拥有平等的24个小时,一周便有24*7个小时供我规划、组合、支配。生命的长度也正是由无数个一天,一点点累积而成。重新审视与思考之后,对于时间的安排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设置思路。
A.明确时间开销结构
在踌躇满志地规划未来的时间之前,必须先想办法弄清楚我们每天的时间究竟用在了哪些地方,柳比歇夫的“时间开销日记法”和《超级时间整理术》中的“时间追踪表”都是非常实用的时间跟踪记录工具。
要确保你每十五分钟就在时间跟踪表上记录一次,或者至少一个小时记录一次。如果你等到每天结束时候再记录,你将会忘掉大部分,然后胡乱写些你根本没有做过的事情。你可以在睡觉时候停止记录,而在第二天醒来时重新开始。 ——摘自《超级时间整理术》
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如:乌里杨若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摘自《奇特的一生》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记录每日的时间开销和去向,追踪表强调以单位时间来记载,清晰直观;而日记方式则更强调事件的完结,便于操作。想要顺利的实现跟踪记录,可以尝试整点提醒闹钟或者设置番茄钟时间的方式提醒记录。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你每天的时间开销结构,并据此做出适当调整。当你完整记录完1-2天时间开销之后,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究竟被哪类事务缠身,而导致自己成为时间的奴隶,从而考虑下一步将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
B.化零为整
时间在我们的表盘之间静静流淌而过,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每一分钟是如何度过的?是否经常觉得自己忙忙碌碌过完一天却又不知为何而忙?又是否想要安静读会书,一天结束之际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读书?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
我开始思考,面对工作与生活现状,我将如何整合时间、规划格局,才能更加清晰地感知时间,与时间友好相处。《超级时间整理术》中有关“自我日、关键日和事务日”的设置方式,给我极大启发。
“在每个月的开始,把当月的30天时间分成三种类型:自我日、关键日和事务日,然后在整个月里,每天只进行符合其类型的活动”,
“自我日:自我日是最好的日子,因为你将这些日子给予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你自己。自我日用于给自己补充能量、提升智力和维护健康”
“关键日:在一些日子里,你需要把你的工作集中于五个最关键的活动上”
“事务日:这些日子是你处理其他事务的日子,你知道指的是哪一类事情,清理杂物、约会、查看邮件、花园除草、购物、约会、查看邮箱等” ——摘自《超级时间整理术》
这是一种尝试掌控全局,将时间化零为整的规划方法。通过将个人时间划分区度,为每个时间段赋予特殊的意义,从而使原本零散的单位时间,变得整齐而富有节奏变化,对规划的制定者来说,极具操控之感。
我对这一方法一见倾心,因为它非常适合今年计划全职并且以事业为重心的我。由于工作性质的局限,我无法提取规划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将它缩短为每周规划,却极其容易实现,也更为可靠,因为我一般可以在周六提前得知下周的领导工作安排,从而据此规划我的整体时间。当然,自我日、关键日和事务日的设置也可以更为灵活,我们可以试着调整为自我时段、关键时段和事务时段,一天之中可以同时出现1-2个时段,但可以在具体的某一天以“自我时段”或者“事务时段”为主打。
以下是我根据这一方式,规划的节后上班第一周的时间设置。
我的设置原则为:1.晚上孩子睡后的时间都设置为自我时段,一般用来健身、阅读和撰写文章等活动;2.关键时段和事务时段基本设置在周一至周六的白天时段,专注于工作和庞杂琐事的处理,为每日安静的自我时段扫清障碍;3.有关每日日关键时段五项重要工作的设置,必须在前一晚睡前完成,这也是对于今日未完成工作的梳理反思,以及第二天工作的提前规划,使得我第二天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也更为专注。
在规划完一周的整块时间节奏之后,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对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分割,即学会细化每日工作类型。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 ——摘自《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将他的工作根据重要程度、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因素分为了三大类,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开始之前提前谋划,将更多的精力分配给相对重要的事件,并且可以有效控制自我能力极限,不让自己承担超过能力范围的工作,又可以充分发挥潜能。
那么,如果我想据此方法细化自己的每日工作类型,又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尝试将我的工作学习内容归纳分类,同样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务性例行工作,即工作中遇到的文件流转、部门协调、参观接待、申报材料等;二是写作、研究及规划类工作,即公文写作、领导讲话、私人写作、团队规划等输出类工作;三是各类阅读、浏览、摘录等输入类工作。
其次,根据工作学习内容分类,将第二天要做的事件用四象限法进行重要紧急程度的划分,保证每天有一半的时间留给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例如,我将2月6日的工作学习内容进行划分。
再次,针对每天的完成情况及时复盘、调整、制定下一工作日计划。
想方设法把零散时间变为一个个整块时间,每一个整块时间内部同样予以规划,在有限的时间内盈而不满,游刃有余,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
C.建立个人文档管理系统
年末放假之前收拾办公桌的时候,清理出许多需要废弃的文件,可我明明记得当初决定留存的时候,觉得它们十分重要,为什么如今已经变成废纸一张?还有一些文件应该归档到办公室的公共文档区域,却不明所以的被我私人留存。虽然我的办公桌上准备了四五个大大的文档盒,可年末清理时居然发现它们之中放置的竟然90%都是无用之物,因此选择一种新的文件管理方式,建立个人的文档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丢弃是高效的起点,上班第一天,我准备按照行动、短期归档、长期留存这三个目录,重新梳理个人办公区域内的文件。
行动类:存放一周内内急需解决的文件,随时更新,如需领导们传阅提出意见的文件、需要即时签发的会议纪要、需要领导修改的稿件等;
短期归档:存放短期内需要留存的文件,每月清理一次或者每月归档至办公室公共文档区一次,如周例会或月例会材料、各类撰写文件的过程稿、各层级发文通知等;
长期留存:用于存放不想短期内清理,对于工作具有借鉴和纪念价值的文件,如上级政策指导性文件(需要随时查阅)、组织内部分工、经典性的领导讲话和总结文稿。
短期归档和长期留存的类别内部,可以进一步细化,按照日期+事件贴标签,每月更新一次。这些资料会伴随着每一次更新,如电影放映般,一帧一帧保存在自己的头脑中,需要的时候随时调取,因此标签分类系统做的越详细越好。
这三个类别的文件区域我会用显著的标识标注,放在我触目可及之处,时刻提醒自己在面对每份文件时保持警醒的态度,对每一份文件的去向做好明确定位。我已经开始迫不及待要尝试运行这个系统了,节后上班第一天立刻着手建立。
从未如此认真思考过,自己每天的24小时应该如何规划、如何精心设计、如何张弛有度。2017年的1月,借助圈妈的读书活动,终于给自己一个深度思考的空间。思考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能否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试错,在试错中成长,总会与过去相比有所不同。在阅读时间管理和高效读书的相关书籍的同时,也衍生出我对思维方式构建这一领域的兴趣,也许新一轮的主题阅读将会就此展开。
2017,跟圈妈逼自己一把
参考书目:
1.《奇特的一生》,格拉宁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6月。
2. 《超级时间整理术》,迈克尔·赫佩尔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8月。
3.《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秋叶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
4.《善用时间》,叶武滨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7月。
2017.2.3 楠子写于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