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
【原典】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译文】
陆澄问:“什么才算是专注的功夫?就像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用功夫,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夫,这能否称为专注呢?”
先生回答说:“贪色就一心在美色上,贪财就一心用在财物上,这能称专注吗?这只叫逐物,不叫专注。专注,是指一心只在天理上。”
【解读】
王阳明的功夫论必须指向修炼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存天理”。主一的核心意思在“天理”上。没有天理,只是逐物。
程颐谓“主一之谓敬”,王阳明主一之说本此而发论。但阳明认为主一并非一心向外探求,而是持守一个天理,使意念真诚专一,则良知本体呈现。
【原典】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注:美大圣神,语出《孟子 尽心章句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fNO�77 ��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怎样立志。
先生说:“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如果能时刻不忘这一点,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在天理上凝聚,这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天理意念常存,逐渐能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的境界,而且也只能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太过于纷扰,就静坐;觉得不愿去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地修炼自己。”
【解读】
志向决定了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高度。阳明先生说,要“念念存天理”,要有一个本心,一个本体,再去扩充,让自己有一个远大的境界目标,然后再去充实、检验、凝聚、累积。
王阳明十分重视立志,如能立志存天理,则将天理之念常存,进而扩充,既是良知之流行。
【原典】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著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译文】
与朋友相处,务必谦虚相待,这样就能得到益处;如果相互争高低就会带来损失。
孟源有自以为是、贪图虚名的毛病,先生多次批评他。一天,先生刚刚责备过他,有位朋友谈了他近来的功夫,请先生指正。孟源在旁边说:“这事正是我以前最在行的。”
先生说:“你的毛病又犯了。”
孟源听了脸色就变了,想为自己辩解。
先生接着说:“你的毛病又犯了。”并且打一个比方给孟源听:“这正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点。比如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一棵大树,那么平时雨露的滋养,土地上的肥料,都用来滋养这个树根了,如果你想在旁边种些有用的谷物,上面被树叶遮蔽,下面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它又怎能生长成熟呢?必须砍去这棵树,连须根也不留,这样才可以种植谷物。否则,任凭你耕耘培土,也只是在滋养这个树根罢了。”
【解读】
立世为人,心可高,但气不能傲。与人相处,倘若总是盛气凌人、自傲失礼,不仅会使对方反感,有时甚至还会惹火烧身。有修养的人,就算心再高也能做到谦恭温和、敬人如师。只有这样,人生的道路上才能少一些羁绊,多一些顺畅。
好名之病,是进德修业的障碍,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我们都喜欢为人师的那种滔滔不绝的感觉,但一旦听到其他人对自己“滔滔不绝”地训诫,心里就不舒服,很受不了,而当别人指出自己的毛病时,不假思索马上就要反驳……这都是因为心中有私欲,无法按住在天理境界所导致的。放下吧,这只是一个虚幻不实的妄想罢了。
王阳明之所以批判“好名”之病,主要在于好名实为人欲,遮蔽了纯乎天理的良知之呈现,故主张要出去好名之欲。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