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刘润的《5min商学院》关于消费心理学的章节学习整理。
一、心理账户 | 让用户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花钱
【心理账户】
1、定义:每个人把同样的钱在心里,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账户里。
2、案例:巧克力厂家;装修公司。
3、策略:改变客户对你商品的认知,从不愿意花钱转移为为此付费的心理账户。
二、沉没成本 |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沉没成本/协和效应】
1、定义:人在决定做一件事,不仅看这件事未来对其有无好处,也会在乎自己在过去有无投入,有趣顽固的非理性心理
2、案例:买衣讨价还价;跟客户收定金;举办盛大婚礼;电影院看无聊片子
3、策略:
1)认清沉没成本并无好坏,可作为既定成本,or 已发生的花费;
2)利用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不被这种心理偏见引起的情绪左右,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三、比例偏见 | 贵和便宜,是相对的
【比例偏见】
1、定义:很多场合,本应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 or 倍率的变化。即,人们对比例的感知 > 数值本身(敏感度)。
2、案例:
1)¥1换购¥50勺子 > 买¥1000锅,送¥50勺子;
2)4G内存电脑¥4800,8G内存电脑¥5000 > $200 4G内存;
3)同款平板,A家¥749,B家¥699,A家销量更高。原因:A家写好评可返还¥50;
4)美容,¥1换购¥888的美容券;
5)节假日电器降价促销,衣服打折销售;
6)单反,套餐一(机器+内存+遮光罩+相机包+教程+读卡器+镜头笔),套餐二(同上+备用电池等+包邮)
7)保险,主险+一些附加险;
8)买手机,多+¥59保险。
3、策略:
1)促销时,价低商品---【打折】---更优惠;价高商品---【降价】---优惠;
2)【换购】---让人心理将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划算;
3)廉价配置品+非常贵【搭配】卖 > 单卖廉价品---价值感
四、损失规避 | 得到¥100,可弥补失去¥100吗?
【损失规避】
1、定义:得到的快乐无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
2、案例:
1)家具商场将¥20邮费加到产品价格中 > 另外收取¥20邮费;
2)手机、家具、家电:以旧换新;
3)婚纱照:将100张小样,放在你面前,让你一张张删除,心理舍不得(逆反);
4)高中补课费:收¥1200,结果还退了¥400,说可是木有上够,其实已经算在里头了;
5)年终奖的发放;
6)买糖果:商家一点点加称 > 一抓一大把,再慢慢减。
3、策略:
1)用换购(以旧换新)的方法替代打折的方式;
2)用获得的表述框架来替代损失的表述框架;
3)条件成熟的时候,你说不定可试着大胆推出无理由退货服务。
五、价格锚点 | 拉个垫背的,显示你便宜
【价格锚点】
1、定义:消费者在对产品价格并不确定时,会采取两种非常重要原则,判断价格是否合适。
1)第一原则:避免极端;
2)第二原则,权衡对比。
2、案例:
1)两款净水器¥1399,¥2288,要卖2288,搭上一个¥4399便可;
2)销售¥600体验产品,反问:你愿意花¥6000保养车,为什么不愿意花¥600保养你自己呢?
3)报社:纸质版¥59,电子版108,纸质版+电子版¥108,大多数人选择最后一个;
4)星巴克“中杯、大杯、特大杯”;
5)让竞争对手成为你的价格锚点;
6)优衣库将店面选在各种大牌店铺中间;同一公司旗下的两种品牌对面开。
3、策略:
1)避免极端。有>=3个选择,很多人不会选择最低/高的版本,更倾向于选择中间的那个;
2)权衡对比。当消费者从判断价值高低时,选择一些认为同类的商品作对比,让自已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
消费者并非为商品成本付费,而是商品的价值。价格锚点的逻辑,让消费者有一个可对比的价格感知。
商业世界的2大趋势
1、所有上升型产业都在抢夺用户的时间;
2、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同而分层。
为用户省时间,价值愈大(判断“内容消费”是未来趋势的原因)。
内容消费
1、为在海量的信息中做了精选、优化的服务而收费,实际上转化为时间服务;
2、是社会分层的工具(人的财富和认知水平是他的朋友圈水平的平均值);
3、可构建更好的社群(社群自治和价值认同,是未来商业最稳固的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