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公众号开始,写了也有几万字,但回顾起来,每篇文章都有太多太多不足。
为什么?
因为写得实在很小儿科。
有的说,很多公众号的文章也很差呀,
公众号的林子太大了,比我差的鸟肯定有,
相比不写字的人来说,我还算是敢动笔写的一个,已经不错了。
对啊,不错了,我也这么认为,至少敢恬着脸把文章发在公众号让大家看,就凭这点勇气,我也要给自己竖个大拇指。
这算不算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我膨胀、恬不知耻?
但我是追求进步的青年好么?怎能满足于现状、半壶水响叮当?
关键是,本人年纪轻轻已囊中羞涩、江郎才尽、未老先衰啊!
咪蒙最近有一篇文章里这样写到:
“很多人说,我的文章很好模仿,只要学学句式就可以了。
说这种话,实在太傻逼了。
想要全面模仿我,其实很简单,先去看7年书,每周保持2—5本的阅读量就可以了,读完了再来,好么?”
看到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咪蒙的文章,看似语言平实、亲民,实则藏着大智慧。
每篇文章的视觉、观点,绝不是站在我等小民位置之间,每次读完她的文章,除了觉得爽,还会留下一些感叹一些问号。
对啊,为什么我们的文章也是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却还不够吸引人,引不起更多的共鸣?
是因为我们的面太窄,时代感不强,深度不够,更别提什么高度、发人深省的屁话了。
自己的文章写出来后再去读读人家的文章,会觉得自己写得很狗屎。
为什么我们写了写了就感觉把自己掏空了,没什么写的了?
那是因为除了储存的知识量确实承载不了写作的厚度与后劲,更重要的是,还缺乏想象力,缺乏敏锐度。
咪蒙上个厕所听到实习生给父母打电话诉苦,就偷听了几句,好,一篇文章出来了。
《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出来,即刻,各大号已经卯足了劲,从各个角度,文章铺天盖地地出来了,热点趁得好啊。
莫言在《生死疲劳》里,把一匹驴,人驴结合,从驴的生到死的过程及思想描写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好像他就在驴身上附身过。
Amy的《爸爸,能不能只做我一个人的爸爸》,发现文章可以用这种形式去写。
总之,人家旅个游,买个东西,和朋友聊几句天,看到一则新闻,听到一句话,睡在床上走在路上,随时随地,他们就有文字冒出来,形成一篇文章,还是一篇有内涵的文章。
说白了,相对作为一个写手,我在他们面前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为什么?
人未老,心先死呗。
倒不如直接说,我故意放纵大脑处于休眠衰竭状态,活脱脱一个懒汉(还好,饿了还知道张嘴吃东西)。
列宁曾经说过: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一个人的思想都停滞了,行动从何而来?
恐惧!怎么办?
我把它反过来,先行动,就好比在某处跟斗栽多了,再次走到那里,大脑总会及时反馈:小心,这里需注意。
通过望、闻、问、切,再加强逼自己思考。
于是乎,接下来我会看书,看电影,看电视剧,看新闻,不光要充电,还要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