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就要到了,7月、8月还会远吗?
两个月暑假好长啊,孩子怎么安排呢?家长陷入“焦虑”, 孩子留在家里,手机诱惑、电视诱惑、贪吃贪睡不干活,身体更不利。孩子外出玩耍,网吧诱惑、河道水塘诱惑、不良少年诱惑。怎么管、怎么管?那就送去培训吧,可是选夏令营还是培训班,选生活夏令营还是选军事夏令营,选成绩提高班还是艺术培训班?纠结、纠结还是纠结。
其实更纠结的不是选择,而是亲子对立,性格扭曲。
那年暑假,我联系了一位省级英语名师,准备把小孩送去补习英语。做了几天工作,威逼利诱,小孩勉强答应。到了开班那天,孩子一早起来就不开心,早饭吃得很慢,一脸苦相,我故做不知,催他快吃。吃完,逼他收拾好文具,跟着我出发。他不敢违背我的意愿,但步子走得特别沉重,红军长征,也没有他走得那么艰难。眼里噙着泪,小声哽咽,渐渐地脸上泪水汇聚成溪。口里却不敢哭出声。看这情形,我知道今天是赶鸭子上不了架了。返回家里,父子俩好好的谈了一次。儿子哀求我:“爸爸,不要送我去培训。”
那哀求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儿子一直都很听话,很少违背我们的意愿。这次我可以坚持送他去,但一定会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伤害。儿子哀求的眼神,从此改变了我对教育的态度。我深思:我对儿子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学英语、考高分吗?不是,学习成绩是过程,是方式,让儿子有强壮体魄,健康心智、幸福生活、美好人生才是目的。小时候,儿子活泼可爱,愿意跟着我们到处“玩”。现在儿子变了,对“玩”没有兴趣了,只想宅在家里,习惯一个人生活,有点阴郁。这都是我过于注重成绩,给儿子过高的期望,带来过重压力的结果。
如果我再不纠正我的教育方法,孩子无所释放的喜怒哀乐就会被持续放大,进而失去对外界的兴趣或者变得无比的冷漠——淡化了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以至与家人、朋友疏远,性格也可能变得越来越孤僻与封闭。后果不堪设想。
我决定,那个暑假让儿子学会“好好玩”。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图书馆
带儿子去图书馆,由他自己学会办理借书卡,自己借阅喜欢看的书, 自己学写读书笔记。我适时地向他介绍了读书方法,告诉他一些有趣的、有益的书籍。支持他约几位同龄人,一起去图书馆,在QQ日志发表读书感想。
电影院
这个暑假,只要有意义的大片,我都支持他去看,有时是我们陪他看,大部分是他约小伙伴一起去。
科技馆、博物馆
我支持他带着他的伙伴们去科技馆、博物馆,我提供经费支持。每次回来,很开心地告诉我,他们小伙伴们如何合作,如何弄懂馆内的一些设备,场景,知识。
大自然
我送他回乡下老家住了几天,与田野、山林、河流亲密接触,学会了简单的劳动,知道了稻子是怎么长的,鱼是在哪里养的,山上各种果树是什么季节结果。
旅游
那年8月中旬,我们约了几个小孩一般大的家庭,到上海南京杭州自由行了十天。出发前,我给小孩一些任务,由他们自己先去了解几座城市的历史、景点、由他安排好行程,并要说出为什么去这些景点。一路上,我们尽可能把孩子能做到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做,收拾、照看行李,用阿里旅行购买车票、门票、订酒店。几个小孩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大人也不急于表态,我们只是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他们自己都能解决。
理财
只要他有时间,我就安排他去菜场买菜,记录家庭生活开支。每次去科技馆、图书馆、看电影等活动,我都要求他事先做好预算,然后把钱交给他,由他合理安排。尤其是那次旅游,每一笔帐,我都要他去记,去考虑如何合理利用。
暑假结束后,孩子又恢复了以前的开朗乐观,新的学期,班主任多次提到孩子在班上,成了人气大王。开朗大方,能说会道,乐于助人,尤其善于组织活动。成绩也上升了不少。
让孩子学会玩,这种玩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或金钱消费,不是懒惰的放纵。是健康的玩,自得其乐的玩、兴趣广泛的玩、朋友众多的玩,在玩中习得能力,体验幸福。
这种玩不是独自的玩,是有一个伙伴群体,一个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群体,他们互相感染和影响,好学上进,其乐融融。在群体中,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自我成长。
这种玩不是纯粹的玩,是在玩中体验文化、了解社会、丰富阅历、增强知识。
这种玩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不是被迫安排,而是主动投入。
我希望我的孩子学得好、玩得好、还能带着大家玩。“玩得好”,玩出性格、玩出创意、玩出成果。我想如果孩子真会玩,以玩的激情和能力,那点应试能力也不是个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