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
「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和别人的不一样」
「没有人规定一朵花非要长成向日葵或玫瑰」
「人只有不完美值得歌颂,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你的眼眸装满了时间,你的身后拥故事成篇」
「跌入灰暗坠入深渊,沾满泥土的脸」
以上是很能触动我的一些歌词,也触动你了吗?
1.人类的美学大典
唱出来的叫歌词,吟出口的叫诗词,诵出来的叫文章。人类的美学,真是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人们常说「有用之美」。越是长大越是功利,像小时候那样不带任何目的看一下午蚂蚁搬家的纯粹乐趣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做一件事有没有用成为我们的衡量标准。
但是啊,人类的物质生活要丰富,所以要「有用」,但人类的精神生活更加不能贫瘠,否则,就会如《三体》里的三体人,完全抛弃感性的活着,那有多可怕。
「无用之美,方为大美。」小到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小仪式、小美好、小趣味,中到我们的美感、美观,大到各种美学的丰盈,无一不再让我们的格调更高雅、精神世界更丰满。
生活中若是缺少了无用之美,就像生活在沙漠里,麻木或者极具攻击性和目的性的活着,无用之美恰恰是我们喘息的空间,是我们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处休息的地方。
2.大道至简
天下的道理归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时候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别的不说,就说美学,一首好听的音乐、一篇优美的文章、一个大气的朗诵,能不能勾起画家的想象,能不能让TA们灵感迸发,创作出明媚鲜妍的画作?
有些音乐的歌词,单拎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个好句子收集了,它们触动人心,让人动容。就如我开篇列举的那些,都是歌词,但也可以作为引用运用到文章里。
所以「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你在某一方面变得优秀之后,再换一条道路你会发现自己居然上手很快,甚至事半功倍。这个触类旁通的能力,就是因为事物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呀。
那么,底层逻辑是什么呢?无非不过我们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和「真善美」罢了,也许大家觉得这太简单了,我们都知道呀。(其实这就是大道至简呀。)
但是,知道就能做到吗?或者说知道就证明不了TA的重要性吗?我们人类对不了解的东西抱着敬畏,这是本能,对知道的东西(尤其是大家都知道的)抱着一种潜意识的蔑视,这也是一种本能。
而我们阅读、思考、写作,就是为了打破这种本能,看见更深层次的东西,改变我们的行为,乃至改变我们的人生。
3.后续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尤其是写到大道至简这一篇章时,感觉到滞涩和词不达意。我停顿了好几次,在想如何把我的想法表达清楚,却发现文字本来就有一些不确定性,或者说是想象的空间吧。
从我的脑海里的想法表达成文字就经过了一层加工打磨,从文章到读者的理解又经过了一层加工打磨。所以,其实文章也是很模糊的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想用文字完全表达出我们的想法并被100%理解和接收,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作为作者,我觉得想要提高文字的确定性表达,必须摄入大量的营养——通过阅读,「太阳底下无新事」,你感觉到的问题前人早就感觉并思考过了,后面的人也会再次遇到。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统称为写作能力的提升。你想提高文章的确定性表达,你就得把自己的文字从脑海里输出为文字时的磨损降到最低,推敲出不容易被读者误会、文字与文字之间组合起来含义是准确的而不是有引申义和延展空间的文章。
这好像有点苛刻,也不现实,我们作为作者,只能尽力追求这样的完美境界,但是完美也就代表了不可达到。这世间就没有完美的事。
写作真是对自己的思考模式乃至思考内容的一种梳理,写下来我才看见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致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人人可写,万物可写,一切可写。
一起写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