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徐骏:《彭博商业周刊》| 人工智能宝宝即将到来
看似没有什么用的软技能,可以让你比别人更领先一步
乔布斯学习美术字体
本文作者 马克·赛格尔 母亲就是个画家,他曾经给别人画肖像画,为自己环游世界赚路费,做过电影的CG,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掌握非常精确,是他在多个领域的成就,促成了这个科技上的创新。
When scientists see the world and artists see the world, they are looking at the same thing, using a different language and viewpoint to describe it . But it's true. Everything is interconnected.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移步https://m.igetget.com/share/column/cid/30
购买正版,你将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彭博商业周刊》I人工智能宝宝即将到来
丨朗读:马徐骏丨
新西兰一家公司制造的人工智能宝宝,具备了人类的外观,和人类极其相似的大脑和神经构造,而且还能像人类一样主动探索、学习。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今天的内容中,你会了解:
- 什么是人工智能宝宝?
- 为什么要做出一个虚拟的人工智能宝宝?
- 拥有什么样的技能才能实现这一创新型突破?
知识清单:
今曰关键词
humanize : human我们者认识,"人类"的意思,后面加上-ize就变成动 词,“使......具有人性"的意思,比如"让人工智能人性化’'就是humanize AI。这个词还有"使......有人情味"的意思,比如说"让城市
生活更有人情味”就是humanize city。
lifelike :栩栩如生的、逼真的。
人工智能宝宝即将到来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彭博商业周刊》的封面文章《人工智能宝宝即将到来》,作者阿什利•范斯是一名商业专栏作者。
斯皮格伯格曾经拍过一部电影《人工智能》,讲是一个拥有人类外表的机器人男孩大卫,如何学习跟人类相处,融入人类社会,寻找爱的故事。
我们一般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像苹果手机的siri、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还是简单而且机械的,跟真人差得很远。不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电影中的场景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有人做出了一种人工智能宝宝,它在形象上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外观,而且拥有和人类极其相似的大脑及神经构造,还能像人类一样主动探索、学习,简直可以说是人类的数码版。
当某一天,材料科学足够发达时,人工智能宝宝的系统就可以直接嵌入和人类外形 一样的机器人的身体里,那些电影中的场景,什么机器人管家、机器孩子就都实现了。
这个技术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像人类一样思考的人工智能
上面提到的人工智能宝宝就是BabyX ,它是新西兰一家叫做"灵魂机器"的公司推出的3D虚拟化身,主导者是这个公司的创始人马克•赛格尔(Mark Sagar)。Baby X的形象来自赛格尔的女儿,非常漂亮可爱, 和真人婴儿没什么差别。
它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形象,在精致的面孔背后,是灵魂机器公司开发出的前所未有的虚拟神经系统。Baby X的大脑结构和运作方式完全仿照人类,包括大脑神经 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比如说,如果BabyX的虚拟大脑在受到外界刺激时释放了虚拟的多巴胺、内啡肽和血清素,她就会微笑。 这个过程和人类大脑的运转过程极其相似。
现在,BabyX已经升级到了第五个版本, 和人类的距离又近了一步。如果在她的面前放一个玻璃做成的虚拟屏,在这个屏上投射一个钢琴键盘,你就会看到,BabyX 的反应和真人小孩是一样的,它会用手在钢琴键上乱弹。注意,这可是它自己主动 做出的行为,没有人给它下这个指令。
当Baby X的手指按下钢琴键时,软件会把产生的声波传送到Baby X的生物模拟器里,触发它听觉系统里的听觉信号。这样, 当它按钢琴键时,它的模拟大脑就会释放出一些虚拟多巴胺,让它感到快乐,继续进行这种行为。这些过程结合到一块儿, 就为它带来了人类发现新事物,探索学习时的感受。
这个意义特别重大,赛格尔的目标就是让Baby X无限贴近人类。
为什么要做虚拟的人工智能宝宝?
赛格尔这么做有两个目的,
- 一是希望通过研究人工智能,弄清楚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运转的,找到人类产生的情绪、欲望和思想的根源;
- 二是把这些原理传授给电脑和机器人,让它们更像人类。
赛格尔认为,人类和机器应该是一个合作共生的状态,如果真的想要利用人工智能,就得学会去和机器合作。
这一切的缔造者马克•赛格尔,他不是第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人,但他确实在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交叉技能的使用。
交叉技能与创新
赛格尔的父亲是一名铁路系统分析师,母亲是一名画家。他的母亲非常擅长画人物肖像,赛格尔在他的母亲身边耳濡目染, 对一个人面部五官的特性认识很深。他自己在上学期间,为了环游世界,也曾经通过给别人画人物肖像来挣路费,这就为他后面的事业埋下了伏笔,让他对人物面部的表情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握和理解。
赛格尔先是在奥克兰大学读了一个工程学博士,之后又去了麻省理工读了一个博士后。他在麻省理工的时候就和同事一起创建了人类眼球的数码模型,这个模型精细到什么程度呢?外科医生可以用这个模型来练习做眼球手术。
这个阶段里,赛格尔学到的是在电脑上模拟人类的技术,这也为未来打好了基础。 1998年的时候,好菜坞就找到他做人物合成特效,要求是最好看不出这些人物是电脑合成的。之后,赛格尔在这个行业做了十多年,其间他还凭借两部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金刚》和《阿凡达》两度获得奥斯卡奖。
所以说,赛格尔绝对可以算是人类面部表情的专家了。他既有艺术家的敏锐和对人 物面部的深刻理解,也有工程师的技术, 还有人物合成特效的行业经验。下一步, 赛格尔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技能组合到一起。
2011,塞林格回到奥克兰大学创立了动画技术实验室,致力于做出像人类一样主动 学习、探索,和人类互动的人工智能。
之前的任何一段经历对于塞林格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假如他不会画画,那他对人脸就不会有那么深的理解;如果说他没有读工程学,那他对技术就一无所知;而在电影特效行业的工作经历,给了他充足的机会去实践。即使是BabyX,其实也是他在好菜坞工作的升级版,给那些虚拟的人物装上人类的大脑。
所以,从塞林格的例子,你也能看到,把自己独特经历,进行跨界结合,就会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技能和优势。乔布斯对于美学和产品的跨界追求,其实也是运用交叉技能的结果。
总结一下,人工智能的下一步,也许就是向人类无限贴近。促成人工智能巨大进步的马克•赛格尔,充分整合了他不同的技能,最终实现了非凡的结果。对于这件事, 他是这么说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看到的是 相同的世界,但是他们却使用了不同的语 言和视角来描述它,他们说的都是对的, 万物之间皆有联系。他的这句话也给了我 们关于创新的1个新的思路。
本期金句:
科学家和艺术家看的都是相同的世界, 但是他们却使用了不同的语言和视角来描述它,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万物之间皆有联系。
----《彭博商业周刊》
When scientists see the world and artists see the world, they are looking at the same thing, using a different language and viewpoint to describe it. But it’s all true. Everything is interconnected.
---- Bloomberg Businessweek
本期杂志:《彭博商业周刊》
世界顶尖商业杂志之一,报道美国和国际 商业界重要新闻,分析与评价管理、销售、 金融、政策和商业趋势。
下期预告:《BBC历史》
十字军东征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是西方世界和伊斯兰文明的第一次大冲突。今天回 看十字军圣殿骑士团的兴衰,我们又能从 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