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去杭州一家人人皆知的著名餐厅,与朋友聚餐。排了足足一个多小时的队,在饥肠辘辘之中,我们才得以入席点菜用餐。
按理说,在饥饿的状态下,美食的满意度是容易获得的,但几位朋友一致认为:菜极其难吃!全部发誓再也不会来消费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一群人都说特别好吃,而另一群人却大加贬损,究其原因何在?这是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消费力变迁的自然特性吗?
记得十几年前,杭州餐饮单店规模庞大,同名连号企业众多,而且家家生意不差,表述着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和繁荣,也表达了人际间交往的频繁。
还有一个奇特现象是,各店供应品种近乎雷同,一道畅销菜很快便会遍及全城。因此,常可以拿一家店的菜谱到另一家店点菜,丝毫不会受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城市变迁中变化最大的,无疑是城域外拓,人口暴增。在这小城变大城的期间,大量的新增人口涌入,使城市容量快速扩充,上面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十几年前,杭州“原住民”人口占绝大部分,只有很少比例的外来人口,而我们各地的人群,其实都是具有差异显著的饮食习性的。因为当年人口的同一性,就允许餐饮企业开大店,进入同一习性的人群,细分出人口众多的单一市场,也就有了一本菜谱点遍全城的奇特景象。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容,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但吸收了大量携带异地饮食习性的新增人口,而且也重新排列组合了“原住民”人口。城市形成了不同籍贯构成的不同区块,其味觉、美食偏好的一致性就被击碎了。从此,再也找不到数量庞大的细分市场。
因为饮食习性不一,评判标准也就不一致,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餐厅生意火爆排长队,菜却“不好吃”的情况。其实,是消费者选择时,没有考虑自己偏好的针对性,“错味选择”了。这种褒贬反差极大的评价,随着城市构成的越来越多元,将会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