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经过去。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冲突、防疫变化、奥密克戎肆虐……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全球风险报告也显示,全球有61%的人在担心世界的未来。
但回望过去一年建筑界发生的事情,我们仍能发现不少美好的部分,看到建筑师们在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 01 -
韧性
2022年,《新周刊》评选出的年度汉字是“韧”。韧性,是这一年建筑师们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
新冠疫情三年起起落落,担心感染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担忧的事情,面对人们对更健康、更积极和更社区化的生活的迫切需求,我们也必须反思建筑与城市化进程如何才能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如何才能更加有韧性。
这一年,异常气候所带来的影响,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气候危机不再是远方的未来,而是现实。天灾不是城市规划可以避免的,但我们总要反思过去犯下的错误,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有韧性,提升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俞孔坚提倡的海绵城市理念,现在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同,俞孔坚领衔的“土人设计”的新项目——南昌市鱼尾洲公园是新的海绵城市典范,以“水上森林”的设计策略,回收了场地内的粉煤灰,构建出了数个生态岛屿,种植能够在水位涨落中生存的树种和大量湿地植被。这个项目在2022年获得了美国建筑大师奖(The 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城市设计年度大奖,以及2022 AZ Awards的景观设计大奖和环境领导力人气奖,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它打倒,2022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那股从骨子里迸发出的韧性。
- 02 -
非裔建筑师的崛起
2022年的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授予了来自非洲国家的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凯雷成为截至目前荣获该奖项的首位非洲建筑师,标志着奖项重新关注此前被边缘化了的建筑实践,这或许意味着西方建筑学本身的重大转向。
凯雷奔赴众多被主流世界忽视的国家做项目,在当地建筑和基础设施缺失的情况之下,凭借他对本土材料的创造性应用联结并回应自然气候,突破了重重制约与困境。
2022年另一位闪耀的非裔建筑师是大卫 · 阿贾耶,在《时代》杂志公布的首届TIME100影响力奖(TIME 100 Impact Awards)的获奖名单中,大卫 · 阿贾耶是唯一的建筑师。
大卫·阿贾耶的作品极具全球性和包容性,培育了非裔建筑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他说:“建筑应该为人民服务,并且作为我们一生中的普遍力量,它也应该进入平等主义的领域。”
在遍地花里胡哨的参数化、网红风建筑的年代,我们需要非裔建筑师带来不一样的声音,需要他们所设计的质朴建筑来提醒我们——建筑应该为一般平民百姓服务。
- 03 -
备受关注的体育建筑
2022年,是激情澎湃,充满竞技精神的一年,激动人心的赛事与体育场,都为这一年带来蓬勃的希望。
年初的北京冬奥会,是历史上第一个100%使用绿色清洁能源的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城区唯一新建的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的整体建造采用了世界体育馆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用钢量却只是传统钢结构屋面的四分之一,大幅度降低了场馆用材量和建设的复杂程度,从源头上减少了碳排放量,场馆内部也应用了不少节能环保的造冰工艺。
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三大场馆的观众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冰玉环”,整个环形平台冬季被白雪覆盖,自然地嵌入周边山体。“对自然最小干预”的原则贯穿设计的始终,赛后留下来的对地表生态有影响的足迹,将全部被消除。
冬奥会延庆赛区建筑为分散布局,不破坏山型不破坏森林的原貌,建筑景观悄无声息地融于一片自然山林之中,体现出中国山水文化的内涵。
2022年底的体育盛会,则是卡塔尔世界杯,这届“史上最贵世界杯”为我们奉上了8座令人惊艳的场馆。
卢赛尔体育场是本届世界杯的主场馆,由Foster + Partners(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以椰枣碗和珐琅灯笼为灵感,建筑外形像一个金色的碗状容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由扎哈·哈迪德与AECOM联合设计的贾努布球场(Al Janoub Stadium),堪称本届世界杯最炫酷的场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阿拉伯传统的单桅三角帆船,建筑充满了扎哈·哈迪德标志性的未来主义风格。
最具环保特色的是“974体育场”(Stadium 974),它由974个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和模块化的钢结构组成,其建造过程就像拼乐高积木一样,这座体育场是世界杯史上首座可完全拆卸和可重复使用的比赛场馆。
- 04 -
火热的造新城运动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乌托邦的想象从未停止,2022年,不少顶级事务所拿出了从零开始建设的新城方案,它们无一不在挑战着人类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极限。
沙特阿拉伯政府于近期公开了一个“线之城(The Line)”项目,城市总长170千米,宽度则不足1千米,“无汽车、通勤最长二十分钟、城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采用清洁能源和采用最新科技”成为城市的五大亮点,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得以顺利完成,那么它将成为人类探索100%可再生能源建筑与城市的典范之作。
沙特阿拉伯还发布了另一个“重量级”方案——OXAGON八边形城市,将在红海的海陆连接处建立一座全新的港口城市,这座城市呈八边形,其同心圆的直径约为7千米,拥有占地约20平方千米的海上构筑物。
MVRDV建筑事务近日发布了亚美尼亚规划方案,在科技之余重审自然环境和生态经济问题,将山谷开发为城市,将绵延34,000公顷的林谷打造成集可持续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理想乡。
- 05 -
值得打卡的文化建筑
2022年,我国建成了不少值得打卡的“文艺新地标”。
2022年5月中旬,云集了“半部洛阳运河历史”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在社交网络上被称为“洛阳美学天花板”“最美博物馆代表”……隋唐运河博物馆独特的曲面屋顶,仿佛被风吹得饱满的船帆,实现古今文明的对话。
2022年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了落成典礼,“一总三分”的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杭州分馆文润阁、西安分馆文济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它们分别坐落在我国东西南北四大方位,从建筑上,演绎着中式建筑、宋代风韵、汉唐雄风以及岭南园林,是现代设计语言转译东方文化的典范之作。
中国国家版本馆总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院士及团队设计,该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展现了大国风采
杭州分馆文润阁,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设计,设计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
西安分馆文济阁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完成,园林交错的建筑景观,大开大合的节奏,将汉唐风韵的磅礴雄厚体现得淋漓尽致。
广州分馆文沁阁,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建筑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
刚刚落成开幕的上海图书馆东馆,由丹麦顶尖设计团队SHL建筑事务所设计,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藏书4万多册,读者阅览座席近6000个。上海图书馆东馆地处繁华市区与世纪公园交界处,被大片森林包围,远远望去,建筑就像是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
- 06 -
元宇宙建筑
元宇宙建筑是2022年最热的建筑圈话题之一,随着建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行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虚拟数字技术在建筑行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2年4月,“新陈代谢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日本东京中银胶囊塔,由于年久失修且维护成本过高被拆除。但短短几个月后,东京中银胶囊塔宣布即将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重建,获得建设权的买家,将拥有完全的创意自由,可以在元宇宙中改变塔楼的颜色、空间尺度大小,并可以重新设定建筑的功能。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则公布了一个元宇宙建筑作品,那是一个名为利伯兰元宇宙(The Liberland Metaverse)的“自由主义微型国家”,里面的国民大会堂、热闹的NFT集市、办公大楼等都是扎哈标志性的、令人炫目的建筑风格。
MAD建筑事务所主理人马岩松也成为一款国产游戏的“建筑总设计师”,他将为游戏中的未来建筑提供全新的想象和设计,实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落地的设计。
在建筑行业市场低迷,不断被唱衰的当下,在元宇宙世界中,可能有着无数新的可能性。
- 07 -
世界的复苏
2022年9月火人节的回归,点燃了世界复苏的一把火炬。因疫情憋了三年,这次火人节的装置艺术格外动人心弦,好像要把这几年错过的所有一次补全。
建筑师、艺术家们带来轻盈别致的大型建筑物,各种怪诞离奇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场幻梦。
设计师Laurence Renzo Verbeck的建筑装置Empyrean充满了叙事性和隐喻,利用原始的艺术灵感表现出实体的结构,让参观者参与其中,被震撼的体验所雕塑。
Bjarke Ingels和Jakob Lange所设计的SKUM装置,是一个大型充气雕塑,模仿泡沫、云朵或遥远宇宙的形成。
在艺术节的尾声,火人再一次被点燃,轰然化作火球烧掉这些建筑装置的时候,颇有几分新年除祟的喜庆,那些非必要、不紧急的美好,正在回归。
- 08 -
群星陨落
2022年,也是群星陨落的一年,许多曾为我们带来震撼作品的建筑大师,在这一年中离开了我们。
2022年1月14日,一代建筑鬼才,网红建筑鼻祖,后现代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Ricardo Bofill)去世,享年82岁。大热的游戏《纪念碑谷》,还有电视剧《鱿鱼游戏》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红墙建筑,便是以他的作品为原型。
2022年3月8日,美国建筑师、建筑事务所HOK联合创始人Gyo Obata去世,享年99岁。
2022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一刚先生去世,享年90岁。彭一刚先生致力于建筑美学、空间构图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他追求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融合,他是桃李满天下的先生,也是这两年朋友圈流传的“手绘大神”。
2022年11月30日,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Meinhardvon Gerkan)去世,享年87岁。冯·格康先生是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冯·格康与中国有着深切的缘分,在中国的建成项目有150多个。
2022年12月2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先生去世,享年86岁。郭黛姮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关门弟子,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守护女神”,她帮助无数古建筑“复活”,并主持了浩大的圆明园数字修复工程,以3D复原图的形式再现了圆明园的盛景。
2022年12月26日,建筑巨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清华大学的校园建筑的主要设计人之一关肇邺先生去世,享年93岁。关肇邺院士为我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事业奋斗一生,他所主持设计的清华大学教学主楼、清华大学新图书馆、北京大学新图书馆、清华大学理学院建筑群、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桂林桂湖饭店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
12月29日,第49届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去世,享年91岁。在他5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设计并建成100余座建筑,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类型多样,拥有超前的未来主义思想。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上海喜马拉雅中心、米兰的安联大厦、日本的奈良百年纪念堂等等。
大师们已经逝去,但他们留下的作品,会一直带给我们鼓励与启发。
- 09 -
建筑美与丑的争论
2022年12月27日,建筑畅言网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揭晓,排名第一的项目,是由“鬼才”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上海“天安千树”购物中心。
这座建筑以其宏伟的走势和奇特的造型而著称,被称为“现代巴比伦空中花园”,然而刚开业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人批评它庞大丑陋、不环保,有人吐槽它夜晚灯光效果像“坟场”……
建筑畅言网给出的上榜理由是:片面追求城市消费性的视觉奇观,建筑师缺乏对中国文化常识的基本理解,整体设计意象难以与本土社会习俗和审美心理形成适配。
今年另一座引发争议的建筑是由OMA事务所设计的台北演艺中心,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木制玩具孔明锁,建筑是将两个方形体块和一个圆形体块拼插在一起,场馆的造型一公布,诸多吃瓜网友就直呼看不懂,还给它起了“皮蛋豆腐”“那颗球”等昵称。
建筑与人类朝夕相处,难免产生摩擦,有时候,争议并非来源于建筑本身,而是来自社会文化的投射。希望建筑师们能立足于实际,让建筑的造型与概念服务于建筑的使用者。
- 10 -
学建筑还是不是年轻人的理想选择?
2022年,一则“95后女孩从设计院辞职当保安”的新闻成为建筑圈的热点,据报道,该女孩辞职主要是因为其所在设计院“事多钱少”,做保安并不比做设计师拿得少,还能有时间学习、考公。
尽管影视剧的渲染让不少人对建筑师这个行业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建筑行业的光鲜背后,是从业者们工作强度大、性价比低和成就感低的心酸,由于行业整体低迷,近几年设计师被建筑行业劝退的新闻屡见不鲜。
杨幂和霍建华主演的职业励志偶像剧《筑梦情缘》,帅哥美女在复仇之余顺便谈了恋爱,并且推动了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年底,大型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聚焦建筑师,又试图继续给建筑行业镀金。
直向建筑的创始人董功说:“在这个行业发展放缓的现状下,年轻人还可以对这个专业有兴趣,不容易!”
可喜的是,在参加节目的00后实习生们的眼中,我们仍能看到他们对建筑行业的热爱。
结语
走过充满戏剧性的2022年,2023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无论你的2022年过得如何,都请不要放弃心中的希望,在新年到来之际,请暂时放下焦虑,重拾对未来的信心。
2023年将是久别之后的流通之年,愿久违的烟火气、平凡的温暖快快回归,愿我们的生活春暖花开。
参考资料
《9种举措,让人在建筑与城市中更健康生活》(Archdaily)
《元宇宙,即将到来的建筑师沃土?》(公众号:Offset建筑偏移)
《10个火人节精选艺术装置,可回收可持续》(Archdaily)
《BIG、SOM、MVRDV挑战极限:这些新城规划,哪个最“奇葩”?》(公众号:建道筑格 ArchiDogs)
好书推荐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
解读了从古埃及到当代在建筑史上颇负盛名的67位建筑师,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经历、思想、代表建筑。按照时代划分,分为“古代至中世纪的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17世纪的建筑师”“18世纪至19世纪前半叶的建筑师”“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的建筑师”“20世纪的建筑师”“20 世纪—21 世纪的建筑师”等七个部分。
《我们梦想的未来都市》
建筑史学家五十岚太郎携手矶达雄,从建筑与科幻两方面来谈述这些曾经被畅想过的未来都市,旁征博引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
《城市营造》
作者希望在书中阐述的这些SOM一直在使用的原则,可以使关心城市生活的人们去做一些他们在很久以前就应该做的事情:更负责任并尊重地使用土地,在智能和适当的基础设施背景内建造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