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母亲从来都是我们讴歌的对象,但在历史上有一位母亲的形象却被人们所诟病,被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进行了大书特书,以至于传了两千多年,被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事实上,这位母亲是个政治强人,她协助长子理政3年,完成了权利的顺利交接,只是在年迈之际,受次子怂恿做出了糊涂事。
在春秋的诸侯国中,郑国算是建国比较晚的国家。刚开始,郑国国君在周都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在褒姒之乱中,郑桓公死于王事,他的儿子掘突即位,称郑武公。郑武公在勤王之战中,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卿士,留京辅政,遥领郑国。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儿子寤生继承君位,称郑庄公。
当时寤生刚满13岁,还没有成年,他的母亲武姜正式走进朝堂,走上历史舞台。
武姜,申国国君之女,公元前761年,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谥号是武,故称武姜,生两子,分别是寤生和共叔段。
武姜看着年幼的儿子,她心思百转,想着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儿子,一帮大臣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母子。因为在旧君初丧这个特殊时期,有的人开始蠢蠢欲动。新君想要顺利继承君位,绝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政权。
时间不允许她考虑太长时间。但如果她直接参与朝政决策,肯定会引起大臣的强烈反弹,可放手不管,自己儿子未必能震慑住那帮大臣,稍有不慎她们母子就会身死魂灭。
她静静的坐在深宫之中,思绪飘向了远方,回忆起《尚书·无逸》中记载的一个事件:殷商中兴之王武丁,即位后开始给自己的父亲守孝,三年没有参与政务,国家大事全部交由自己的家臣和众大臣商议决定。这不但全了自己的孝子之名,同时他也借此观察朝局,熟悉政务,了解朝臣,反而把殷商推向了更高的繁荣。
目前,自己的儿子处在弱冠之年,肯定斗不过朝堂上那些老江湖,干脆让自己的儿子遵循古制,通过“三年不言”的守丧方式,反而能稳定局势。君王不表态,就更能震慑朝臣,让这些大臣摸不准君王心思,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还能给寤生争取时间学习,同时也能暗中观察、培植自己的力量。
思虑已定,武姜动笔给寤生写了一篇《规诫》,首先深情的回顾了他们家创业艰难、立国不易,尤其对他的父亲郑武公舍身赴死,作出的丰功伟绩进行重点强调,写的那是非常动情。接着笔锋一转,大讲为人子应尽的义务,特别指出,寤生年幼未能在郑武公生前好好尽孝,死后当严格遵循古制,守孝三年,国家大事应当交由家臣与众大臣议定。
《规诫》的颁布,让众大臣大吃一惊。遍历周王朝,从来没有那个国君敢在旧君新丧、新君初登君位的时候敢这样随性。
寤生也有些不理解,虽说自己年龄小,政治经验不足,但不参与朝政,那不是把国家拱手于人吗。他找到了自己的母亲武姜,提出了心中疑惑。
武姜早知道寤生回来找自己,就耐心的帮助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这也是无奈之举,他们母子现在判断不来朝臣中,谁是奸臣、谁是忠臣,只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并伺机培养自己的势力。寤生虽然似懂非懂,但他却也懂得政治险恶。
这三年武姜和寤生母子两人到没有闲着。寤生一边守孝,一边跟着母亲学习政务,暗中观察朝中各个大臣的表现,拉拢了一批死党。武姜的政治才能在这时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她一手打压,一手褒扬,加之寤生不表态、不参与,表现的高深莫测,让那些大臣心生警惕,战战兢兢。
三年后,寤生正式接手朝政,开始大刀阔斧的推行自己的执政理念,武姜也慢慢开始给自己的儿子放手。
武姜看着自己的儿子长大,从心底里很开心,但是自此开始撒手不管政务,心里免不了有些落寞,加之寤生政务繁忙,陪武姜的时间自然就少的多了。
共叔段就陪得武姜多了些。经常回忆起两兄弟小时候的的趣事乐事。武姜就说起了他的哥哥寤生是倒着生出来,差点要了她的老命,那种痛苦至今回忆起来都让她心有余悸。
共叔段一直觉得武姜疼哥哥,不疼自己。就有意无意的说些哥哥的坏话,但武姜多数是一笑了之。这次共叔段听到母亲讲寤生出生时的痛苦,知道机会来了,就趁机讲“哥哥自从亲政后,不来看母亲,恐怕早已经忘了她。”武姜听了心里酸酸的,对共叔段更加疼爱。
郑庄公亲掌朝政后,没有给共叔段安排任何职务。共叔段在念叨次数多了,武姜心里有些不快,就让郑庄公把荥阳封给弟弟,郑庄公说:“荥阳是形势险峻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虢叔曾经死在那里。这个地方恐怕弟弟镇不住啊,其他地方到可以考虑。”武姜气急败坏的说:“你就干脆把你弟弟赶到别的国家去,说不定比现在过得还要好些!”郑庄公也就只好答应了。武姜私下里和他说:“儿子啊!你哥哥变了,不念及同胞之情,待你这么薄,这次给你封地还是我再三请求他才勉强答应。你到了封地后一定要奋发图强啊。”
但共叔段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他到荥阳以后,开始整修城池,囤积粮草,训练甲兵,狼子野心昭然如揭。而郑庄公其实早有察觉,只是碍于母亲情面不能发作。
共叔段看庄公无动于衷,就更加大胆了,开始明目张胆的招收兵士,名义上是加强城防。大臣祭足建议郑庄公假称自己去周王室面君,以测试共叔段是否真的有谋反之心。有些猴急的共叔段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这次听到庄公要去周王室,感觉机会来了。
武姜与共叔段密谋以立白旗于城头为接应,但早有准备的郑庄公在半路就截杀了信使,并安排自己的人将信送到了共叔段手里。郑庄公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自己弟弟,还使他落了一个不仁不义的罪名,流亡在外永远无法回来。
郑庄公对母亲武姜的所作所为也十分恼恨。一气之下把她逐出国都软禁到城颖,并发誓说:“不到黄泉绝不会相见!”
可日子久了,郑庄公就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有些绝情,母亲武姜小时候常常给他讲解经文,和他一起吟诗作对,后来帮助他顺利稳定朝局。此次帮助共叔段,估计也是受他蛊惑,但他又不愿违背誓言。于是就叫人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土台,经常登台向城颖方向眺望,后来人们就把这土台叫“望母台”。
当时在城颖的边关长官颖考叔看破了郑庄公的心思,于是他找了一个机会,提了一些野味,以汇报工作为名去见郑庄公,郑庄公出于客套就留他吃饭。在饭桌上,颍考叔把菜碗里的肉,挑出来放到另一个碗里,自己却吃得很少。郑庄公觉得奇怪,便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呀?”颍考叔回答说:“小人家有年迈的母亲,平时我给她做的饭菜,她都吃过了,就是没吃过您赏赐的食物,请让我把肉带回去转赠老母,尽一点孝心吧!”郑庄公听罢十分感慨地说:“真羡慕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却不能尽孝心了!”颍考叔装作不解的问:“这是为什么呀?”郑庄公于是将软禁母亲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后,又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不已。”颍考叔想了一下说:“大王不必发愁,我有个主意。您可以深挖一条隧道直到看到泉水涌出来,可权当是黄泉,您同母亲在那里相见,就既见到了母亲,又不违背誓言,别人还能说什么呢?”郑庄公听了他的这个主意,十分高兴。立即派壮士五百人到城颖附近掘地深十余丈,泉水涌出,在泉水旁用木头搭建了地下房间与母亲在隧道里相见,并发感叹说:“只要能和母亲相见,即使以这种方式心里也感到温暖。”母子两人对坐赋诗,小时候其乐融融的画面在黄泉重现,武姜泪流满面,感慨自己太糊涂,庄公拜请母亲原谅。母子再次重归于好。
认真研究历史,其实武姜是个很厉害的政治人物,她面对危局,临危不乱,以退为进,迅速掌握了朝局,不可谓不厉害。只是在庄公执掌权柄后,心理有些落寞,共叔段趁虚而入,正好利用了这种心理。至于历史说的因为寤生是倒着生出来,所以武姜不喜欢这个大儿子,我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不足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