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夏至未至》开播,好像讨论得挺热闹的,我没看电视剧,不过我在高二的时候看过小说。当时刚好会考完,沉迷于此无法自拔的看完后,因为结局还不重不淡的沉重了好几天。那时候喜欢陆之昂啊,现在想来就是那种“斯人若彩虹,遇上方之有”。现在想来那时的沉重是为文字传递出的怅然,毕竟小说的笔调也是沉重的;还有也是联想自身的惆怅,同样的年纪,同样的高中生活,但完全没有小说中的那种情节故事、兜兜转转,它就是平平淡淡的上学。
现在当说起青春的时候仿佛充斥着一种沉重一种时光已逝不再有的无奈,所以会有青春苍老,留不住这样的话语,所以总有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感慨。可青春本应是一个明丽鲜亮的词汇,是那种朝气蓬勃的敢想敢做,是那种“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所以当我们说起它的时候应该是满心欢喜,而不是一味的回忆感慨。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离高考过去没几天。对于高考数学一直觉得是奋笔疾书,不对,对我来说就是绞尽脑汁也吭哧吭哧、断断续续、写写停停,毕竟数学对我来说很难、很难,所以当年考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题我就心安理得、云淡风轻,毕竟真不会。
不过,后来碰到的人、事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比数学还难,毕竟数学它有唯一解,有最优解,除了个别无解的情况,无论过程多复杂一般终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它注重钻研领悟通透甚至论证的美感。而生活中的人事有的有无数个答案,有的无解,有的忽远忽近,似是而非。那些困扰我们的不懂、不明白、不知道,有时无论你怎样探求答案都是徒劳;有些疑惑,你百度,微博,知乎,豆瓣……也不知道怎么办,毕竟无法感同身受;有的你弄得太通透反而会心累,最保守的莫过于难得糊涂。
这种难得糊涂不是丢掉原则的迎合讨好,不是保全自我的妥协,不是装疯卖傻的虚以委蛇,不是庸庸碌碌的得过且过。 它应该是儒家“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它是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的豁然洒脱,它也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自我顿悟,它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珍惜当下。
都说最大的善良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或许吧,明知世事就是如此却依旧保留内心的一份善意赤诚无疑是对自我最好的坚守,所以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依旧可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再过五六年就要30岁了,好像到了那时候跟青春这样的字眼就沾不上边了,可是这其中的几年依然要快快乐乐、充充实实的过。希望30岁的自己里仍有快乐的青春的模样。
当我在前行,我的内心是属于我自己的,纵然没有完全独立的人格与自由,但最起码的选择还是听从内心最原始的善意。这应该就是青春最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