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书房随手翻翻,竟翻出了童年的回忆,生活在湘潭的你们,儿时,奶奶或妈妈有说这两首童谣给你听吗?
方言式童谣,基本都是为儿童所作的短诗,选词上非常注重格律和韵脚,读来朗朗上口,内容简单,通俗易懂,通常以口头的形式进行流传。这些童谣,需要用方言才能说出其中的意味来,用方言才能更好地押韵、更好地理解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时候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的文化特色。2008年6月,童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下儿童读物很多,阅读渠道也广泛,方言童谣渐渐地失去了它的适用人群,似乎没有方言童谣也足以让孩子保有一颗童心。并且如今方言根本不受重视,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出生就放弃了教孩子说方言,特意培养孩子的普通话意识。也有许多家长认为方言很土,童谣过俗,内容没有实质的意义,对孩子的成长无益。鉴于此,方言童谣是否还有继续留存的空间?它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童谣可以为方言学习提供便利。
不少语言学家都指出,让孩子从小学习方言,能够更好地发挥孩子的语言天赋,锻炼他们后天学习语种的技能,培养他们使用不同语言的应变能力,这样不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的进度,反而会更加有利于后期学习各类语言。把童谣说给孩子听,对于孩子接受和学习方言有益,且容易培养孩子对方言及民族的认同感,长大后听到熟悉的童谣调调,容易激起人的归属意识。
童谣可以给孩子们带来童趣。
民谣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具有很浓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气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它们基本音韵和谐,内容通俗易懂,易于让孩子接受,可以给孩子带来童趣,作为儿童读物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首童谣就能具备的“非遗”意义。
童谣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它本身就存在脆弱性,需要保护。把童谣讲给孩子听,大家以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加入到“非遗”自觉保护的行列中,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将童谣口耳相传,为童谣留存根脉,或许也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一种态度,值得提倡。
内容不恰当的部分,可以作小幅度的调整。
我们需要客观地承认,童谣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留存较多,许多遣词用句过于口语,部分作品体现出劳动时的某些发泄情绪,缺乏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但我们可以对这部分文字进行小幅度调整,使内容适合孩子们的心智发展。
或许可以把童谣元素写进歌曲。
现在民谣与诗歌也是歌曲的一个流行方向,或许可以将部分方言童谣的元素写进歌曲,增加曲调特有的意味。如多年前孙燕姿的《天黑黑》中间穿插了闽方言曲调,08年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创作的《不要怕》,把彝族方言写进歌曲,两首歌都非常动听。那么,或许我们也能适当地以童谣元素入歌,说不定又有另一番风味。
我现在还没有小孩,许多人可能要认为我有些理想主义,但日后我有了孩子,定会把童谣讲给我的孩子听,让历史沉淀和民族留存下来的东西从小扎根在他(她)的心里。至于孩子是否愿意接受,筛选的权利还在于孩子自己,没有接触过,谁也不能妄下定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