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伊嘉
2018年12月8日,星期六,天气异常寒冷,冬天的气息特别浓郁。
这一天,我是来涨见识的,也是第一次参加拆书帮线下活动。
三个小时的活动,我收获良多。
用标签和数字自我介绍
从小到大,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进入一个新环境,不可或缺的环节即自我介绍,通常都是这样的模式:大家好,我叫××,来自××,我的爱好是××,以后请大家多多关照,活泼外向的还会在末尾附加一段才艺展示。
这是传统的自我介绍。
但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会了用标签和数字进行自我介绍。
我给自己贴了三个标签:
1、90后中学英语教师。
2、简书26w+字文字记录者。
3、为斜杠青年不断努力。
除此之外,娘娘要求活动参与者写下“我擅长……”和“未来半年我想学……”
这两个问题我纠结了很久,纠结不是因为多项选择,而是没得选择,很多事情都是半途而废,每想起来一个,还没下笔写自己都心虚。
以至于,自己好像没什么擅长的,未来半年还处于一片迷茫之中。
正是这两个问题,迫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不管是好的差的,都应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标签和数字可以让对方快速产生印象,比如,我瞬间记住了拥有300种可以让饭菜更加美味的方法的小羽子以及做了10年IT行业的小荷……
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自媒体大数据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人除了闷声做事,还应该学会自我宣传。
一起约会吧
活动手册上有一个表盘类的圆盘,对应十二小时,给自己贴完标签,找同样时刻的小伙伴,开始约会,在相应的位置写下各自的名字。
这相当于一个破冰环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约会的小伙伴介绍自己,并向大家介绍约会的小伙伴,一方面大家消除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迅速融入到活动中,另一方面消除了午后的疲惫。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释放了天性,认识了几个我只在微信上看到的伙伴,也渐渐融入到陌生的环境里。
他们的眼睛里,都自带光芒。
关于写作那点事
写作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近写过很多文字,也有过词不达意或者文过饰非,多数情况下是闭门造车,走出去才发现,广阔天地,五彩缤纷。
新媒体下的写作方式五花八门,内容也是良莠不齐,一篇好文章,应该是有血有肉有骨架,不管是从标题、内容到排版、配图等,都是写作者心血的凝聚。
以前有人告诉我,作为一名写作者的同时,你也是一名读者,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打开写下的这篇文章,倘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基本可以判定,这篇文章是失败的——
1、文章标题:
新鲜事儿、蹭热点、你有病、我有药。
2、文章开头和结尾(虎头豹尾):
开头:
(1)浓缩文章精华
(2)表明观点,激发站队
(3)与你有关,对你有用
(4)陈述事件,提出疑问
(5)描述痛点,戳中读者
(6)设置悬念,激发好奇
(7)金句开头,引发共鸣
(8)直截了当,普及热点
结尾:
(1)总结全文,提升文章价值感
(2)强调观点,引发站队
(3)抛出话题,引发讨论
(4)熬制“鸡汤”,引发共鸣
(5)段子金句,文章神器
(6)用户落点,增加好感
(7)预告结尾,提高关注
3、文章主题: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基本要求,陈述清楚What、Why、How)
写作注意事项
1、排版:文章的排版要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新媒体文章的排版,面向的多为手机用户,开头可以不用空两格。
2、语言表达:语言要简练、清晰,告别文字赘余,降低文章中“我”、“我自己”、“我们自己”、“了”等的使用频率。
3、标点符号:禁止一逗(号)到底,感叹号和省略号的使用不能过多。
4、配图:图文配合,一般是两千字四张配图。
5、错别字:没有错别字是对一个写作者的基本要求。
写作应该努力让自己拥有智力上的愉悦感。
思维的碰撞,擦出灵感的火花。
我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用民间的话来说是“嘴笨”,但我是一个超级合格的听众。
在实际操练“What、Why、How”的环节中,每6人一组,分别在便签上写下想法,组内讨论,组间分享,伙伴们一个个才思泉涌,陈述想法、论证,他们思维清晰,逻辑缜密,让我不禁感叹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进行思考和解决。
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每个人不断思考和进步的过程,持续的思想交流为我们的思想源源不断输入新的血液。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出生于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岗位,因为同一个爱好相聚在一起,我见识了她们的知性、优雅,也见识了他们的独特、博学,更见识了大家的活泼、有趣。未来的路还很长,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