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所脱节具体体现在那些层面?这些脱轨对于哪些人是没问题的?对哪些人是问题很大的?大多数人是属于二者中的哪一个?脱轨部分大学生日常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得好不好?青创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差距主要在个人与集体,事与人之间。
在课本知识,专业知识方面,本科教授的其实是基础与共性,其实这一类只需要具备到社会上可用的相同的学习能力就足够了,到了社会上可以继续学习实际操作,举一反三,并不是主要的差距。
在素质方面,学校更偏重的是事,非人,常常教你怎么完成一件事,但很少会教你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察言观色,明晓事理。
学校的教育不吻合社会,社会非常讲究集体配合,分工合作,而本身学校教师自己的工作就是相对自由的,对配合的要求比较低,而这些素质又恰恰是社会工作非常讲求的,这就形成了一个脱轨现象。企业是一个严谨的组织,没有办法任凭你进行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
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同。大学生素质心态与企业要求的职场思维根本不同。
这些脱轨对于要成为某些特定的学术领域“大家”来说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些领域例如艺术家,教授,科学家或者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他们本来就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来触发灵感,完成创新工作,但就从整体宏观比例角度来分析,现今的大学普及教育下,大学生难成“大家”,85%-90%的大学生最后都是需要走入社会,进入企业工作的。就算是科研,也还是需要细分概念,就像学术科研,确实只需要发现新知识,解决的不一定是当下的问题,可能是将来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容,而像企业科研就是很明显的面向客户、产品、应用。是面向客户服务的,目标是为解决客户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标准就不同:能否解决问题与能否创新发现新内容。
脱轨部分日常大学生如何解决:其实大学生还谈不上解决吧,很多时候大学生根本没有那个意识去发现找到这个脱轨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是直接忽略的,或者说是有感觉但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这个脱轨问题,非常被动的被时间时代推动着浑浑噩噩地往前走。大部分人都是什么都不懂直接走上社会,然后用问题、挫折跌跌撞撞前行,从失败中一点点去摸索出职场经验等等。同时我们也不排除有非常上进,有想法的同学会自我去学习,但是成效非常的低,因为无法完成系统化的梳理学习,只能通过简单的类似于提早自己去寻找实习机会,或者说在日常中自己多钻研多问,但是普遍成效都非常低,投入产出比极其不划算。
青创的解决方式我觉得主要就是人才培养体系与辩论体系的相结合吧!通过青创特色打造系统环境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职场方向并且做好自我定位,聚焦发展领域,深入培养自身能力素质,提前做好走入社会的准备,来弥补这个差距,更好的与社会接轨。
2. 请思考一下,今天的整体宣传思路,与自己原来的理解有哪些区别?对自己原来的工作有那些帮助?那些宣传点得以解决?
这个问题我真的感觉很难回答。其实自己只能说是刚刚完成岗前培训,现在算是处于试用期这样一个阶段,刚从一个纯学员的角度立场转变成一个也算是小员工的感觉,之前确实谁是很少站在公司的角度上来思考整个青创体系的设计理念方式,运转模式以及宣传方式,所以今天叔叔讲宣传方式,转折点的时候几乎就是接受全新的的内容,之前还真没仔细的去想过青创的宣传方式,就只有一个简单粗略的想法。我觉得很大程度上通过大学生,依靠口碑传播的营销方式。首先,要树立一个总品牌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清楚理解明白整个青创的品牌逻辑链,各个子项目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我们我觉得就应该从基本点出发吧,明白“青创做什么?(服务、特色、地位)”“青创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优势?”等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向同学们向客户介绍青创,强调服务的对应性,具体强调对每类用户群体的对应服务。因为青创内部的项目众多,客户很容易搞混,我们要为客户提供配套服务---“产品包”,就像医生要为病人针对性地配好药方,而不是带病人进药房,让他自己挑选。
自己陈述一下简单版介绍,可能还会有错误,望指正:青创是一家针对于人才培养、提供人脉,能力、机会服务的企业,主要培养创新创业以及高级商业能力以及在各行各业所需的一系列的“可迁移能力”。我们的培养方式非常具有特色,辩论、“三位一体”、企业联合培养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从06年到10年来收效显著,与较多企业达成合作。同是因为企业需求,我们打造了一系列的平台服务,一方面为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培养需求等等。因为平台内的人才经过实践检验确实优秀,能够有获得企业认可,同时打造人脉服务,与企业达成进一步合作如联合培养,带招代培等等进一步促进就业服务。
3. 青创人才培养体系是青创的核心,原来我们在论证“人才培养效果好”的时候是如何论证的?现在青创人才培养体系效果以“企业认同这一结果检验”作为论证之后有什么好处?对以后自己模块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原本在论证人才培养体系好的时候,就是单纯很抽象的看这个学员的能力提升与发展情况。但其实一个人有无能力,或者说有无用处很难去评断,就像一个大学生在学校里社团工作做得很好并不代表企业就认可他的能力,但是客观事实是企业对于青创培养的优秀人才有较大需求,所以在青创里学的好企业是承认,这就是让企业来评断青创人才培养体系到底好不好。企业作为我们青创项目的客户,用户评价好,一个项目才是真正的好。这个评断的转换会促成学生学习推动力的转换。就像告诉你去学习一个高级能力,同学一般都会比较排斥,因为学习一个真能力确实是需要大量时间精力投入的,需要非常强大的能力、动力(内因作用)所以大部分同学会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但是如果把这个转换成一个好工作的提供,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更大机会提供给你,就会大大降低同学的畏难排斥情绪,反而还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来激发学习动力,从为痛苦的能力学能力转变成为机会学能力,学会去对企业负责,“从要你学转换成你要学”。而这个机会提供又是通过选拔而来的,从而体系就进行的相互的串联,构成系统性。
对于工作模块的帮助:也不说模块吧,先说个人对于青创工作。我觉得只要是工作就肯定是有压力的,因为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个巧妙的转折是可以被巧妙举一反三的。无论什么工作,不要把结果提到最前面来,我自己其实就是一个过于看重结果的人,曾经有过不成熟的想法,觉得结果好了那过程是什么不太重要,偏执的认为结果差了,根本没有人来关心你的过程,那么过程也就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但其实真的很多时候不是这样子的,过程的积累永远是很重要的,长周期的量变很难发现,但是到质变那一刻你就会意识到缺不了之前的任何一点量的积累。所以以后再做工作的时候其实可以给自己一点奖赏机制的,而不是单纯的告诉自己我要学这个能力所以我一定得和这个问题去死磕。也可以去发现导师们给我们布置任务时的设计,其实都是按这个逻辑来的。就像如果我高效、优秀地完成布置的任务,我就能够进入青创更高层,参加更多的高级会议,进一步拓宽格局与视野,而不是直接明白的说我为了要学习经营能力以及别的素质所以我一定要完成我的任务。其实我们也已经经历过这样的例子了,就像自己在招聘组工作,实战化考核需要完成经营指标,如果直接的以学能力为目标去完成这个任务其实非常的枯燥,但是为了能够参与寒假集训而去完成这个任务,就获得了比较大的动力激励,一个小小的竞争机制就让同学们会更加的有干劲去完成手头上的任务。
4. 今天你对辩论有什么新的了解?(着重理解辩论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际作用是什么?)
青创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平台之间相互关联,而青创的辩论体系是它们的核心部件。这三大板块具有极强的一体性,辩论体系要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作用,因为常规的讲课授课方式难操作,同时不利于同学消化理解,所以很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理论体系都需要青创辩论的方式来架通,通过比赛的过程和形式来不断拓宽同学们的思路,得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青创辩论相对于传统辩论,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不同。
第一点:形式。与传统辩论纯涂鸦式,填充式,类似于授课不同。更加注重的是整个的思考过程,不纠结于输赢,以及整个辩论最后能够得出的对于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辩论其实是青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
第二点:辩题。(辩题也是青创辩论的关键。)传统辩论的辩题具有分散性的特点,题目涉猎范围极广,但同时又不深入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非常的空,没有足够的系统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学生平常本来压力就大,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来探讨这样空洞的话题。而青创辩论的所有辩题与客户群相对应,与用户困惑对应,与传统辩论如校园辩论相比更具有针对性,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同时不断完善对于问题的理解,提升认识的深度与层次。这也是青创辩论与传统辩论的根本区别,青创辩论的阶段定位非常准确,就是大学生,针对于大学生在学校走向社会的中间的一个阶段以及走入集体各方面的素质要求。
同时辩论平台的优秀发展会为青创创造大量的人气,人气旺不旺会对平台的发展起到根本的作用,从而来推动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青创辩论赛可开启后台认证体系,邀请企业家入驻。针对大一大二学员的筛选中起到一个锻炼、发现能力,树立成长目标,方向的一个作用;针对大三大四学员的筛选利于企业选人,为其提供选拔标准,因为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知识储量,眼界格局,团队协作等等个人素质与能力。把辩论于企业资源相结合。辩论现场表现和平时表现(案件调查)相结合形成快速的选人方式。“辩论场上见真章!”
个人对于青创辩论的初体验:
我在高中的时候经常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传统辩论,到了大学以后我就再没有去接触或者说可以去回避这块领域,因为确实是传统辩论给我留下了一些比较不好的印象。传统辩论的很多论题都是模棱两可的的,而且很明显辩题的实际效用性非常的低,只是为了迎合辩论或者迎合当时的一个主题需要而去辩论。在辩论场上争辩过程中其实会出现非常多的死循环,其实也还有非常多的诡辩,双方辩手更多的感觉是竞争很多程度上忽略了合作,也没有明白辩论的真正意义,我们想要的结果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战胜对方获得荣誉,而且整个辩论最后的评判标准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只是看哪一边找到逻辑缺口,能把对方的逻辑搞混,让对方在短时间内无法反应过来,最后靠气势,甚至可以说有时候就是真的咄咄逼人来取胜,就给我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所以我非常排斥辩论,我讨厌与别人进行无意义地争辩。但是青创真的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觉,除了辩题都非常具有实际效用,针对我们当下困惑,解决我们切实问题提高我们对于问题的认识以外,同时它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并且合作的意义成分更大,我们不是为了争一个胜负,会在辩论过程中大方承认对手的观点,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形成方案,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辩论环境和氛围,就很棒!第一次体验,感觉到的都是思维的碰撞,逻辑的梳理以及不断跳出死循环寻求新方案的一个过程!很头大但很开心!同时也感受到了辩题的选择真的是一个比较高级难度也比较大的一个产品设计过程吧,这是自己需要慢慢去体会去学习的一个大点。
5. 今天你对青创平台体系有什么新的了解(今天培训中提到了哪些平台?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平台,建立平台对于人才培养体系有什么作用?)
青创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平台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平台有辩论平台、留学生平台、青年才俊平台、高校精英平台、就业平台。平台并非是一个结果而是方式方法。平台是因为企业需要所以打造,一方面为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人才输送,另一方面满足大学生人脉需求,为大学生提供人脉机会,这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服务内容,同时平台也是检验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有效方式,因为经过检验平台内的人才优秀,才能进一步论证我们培养体系的成功。这些平台内的成员本身就是人才培养对象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出于的不同区域统一构成整个青创发展版图,对于青创的扩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创的战略布局,传统三位一体商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够,这就要最快速的打通第二通道,打通各个平台,就像校园精英平台上的人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选拔培养,2-3层识人用人筛选后向企业输送;像青年才俊平台上的人经过才人培养体系的选拔培养输送企业满足有就业社会经验要求的企业.....本质关联:达到全方位输送人才的目标!平台也会反向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发展,不断细化体系内的分类,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针对性的培养,来完善整个青创的人才培养系统结构,同时平台也会为人才培养体系打响名声!
总结:我听了叔叔两场授课,开始一直不懂叔叔为什么来上这个课,两个课程的区别和意义何在,我听起来好像是差不多的内容,都在讲大框架,后来我询问了佳丽姐,她给我打了个比方,叔叔第一次讲课可以比喻成在十楼往下看,大二次可能是在八楼往下看,再往下可能一直到五楼,然后剩下更细致清晰的部分由导师再来给我们细分,我就一下子感觉清晰了很多,再加上今晚的梳理,我也对比了第一次叔叔讲课的内容,其实是这样,品出了一点点的味道,但可能是个人能力水平还有限吧 、感觉自己看到的角度还比较少,能感受到的还比较小,以后确实要抓住机会多与师姐师兄们还有成长导师们沟通交流,会有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