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某些文章的时候,有时总会有违和的感觉。特别是关于一些离我们生活很近但是又并非亲身经历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应该这样发展,而这可能跟生活本该发展的剧情背道而驰。例如,关于犯罪,离婚,出轨,这些谈资满满的主题,或者是超模,时尚,娱乐圈,高端交际圈等可望而不可即的话题主导者们的圈子,我发现我们都很有兴趣知道,或者是猜想这背后的各种隐秘,但是,或许有些时候,我们写出来的东西让真正圈子中的人唾弃为垃圾,因为不真实,雾里看花,简称YY,你认为的并非真相。
【 1.3 偷听谈话 】
作者在本章里面提到偷听主要有两个功能:
1.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诚然我们的经验阅历未够的时候,又或者是正如上文说的离婚出轨,并不是每个作家都经历过,或者说,作家不是经历了他写过的所有东西。所以某些我不具备的经验就从“偷听”这个渠道可以获得。我要写那么多故事,小说,我不可能都懂得别人是怎么想的,也不可能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选择,为什么这样做,但是我可以从跟他们谈话,或者偷听他们跟别人谈话中获知。
特别是关于生活中的阴暗面,可能我内心的兴趣很大,但是随意向别人询问私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不能这样做。那么,竖起耳朵听,就会发现他们都在谈论我们日常会谈论的事情。即使教授也不是整天讨论学术,我相信天下的办公室都是一样的腹黑狗血。再例如,我经常在我吃晚餐的小店里听到很多关于分居,丈夫败光了家里的钱,一而再再而三,但是并没有离婚;或者父亲带女儿过来吃饭,但是母亲从不出现;或者办公室里谁跟谁搞到一起了,谁又是有后台黑幕上位;本年度年终奖被砍半可能是因为二把手私吞了一部分,不一而足。
2.让你了解人们是怎么交谈的。
对于不同的人,心理范围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来的谈话技巧、语气、用词都是不一样的。在公司,带着面具做人,永远笑脸迎人,但是暗里没少打探各种小道消息;或者你明明在心里操那个客户祖宗了,还非得跟他道谢个十万遍,因为他终于答应了小额赔偿了事,而不是报媒体。而在朋友和家人面前,可能一点都不掩饰坏脾气,挨个评论这些亲戚的琐碎事。而在网上,说不定是个键盘侠,或者是低俗小说作家但是赚的比上班还多,然而没有人知道。
所以,在不同的场合见识不同的人,留意他们的谈话,猜测他们的身份,甚至脑补他们的故事,这些都是还原生活的手段之一。是之一,而不是全部,因为我们的五感都能帮助我们认识、观察生活。
当然,我认为“偷”,并不是行窃或者窃取他人秘密而后写出来公之于众,这种行为是对当事人的伤害,在没有本人的允许下,不要做。
这里的“偷”不止“偷听”一途,还偷偷观察,偷偷记录(我指的是记在脑里,别让被偷听的人发现),当然怎么处理生活素材是各人的事,但是身为作者,我同意书中作者所说的,我们要温和、中立,“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的是观察别人在没有遮掩的前提下的各种表现。人,一旦面对生活,就开始戴上各种面具。
2017.12.7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