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由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播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介绍学习障碍儿童通过思维导图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期节目使思维导图广为人知,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这种工具。
接触到思维导图很长时间了,但是一直没有用起来,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上面开篇的这一段话,我豁然开朗,明白过来为什么一直在门口徘徊,无法走进思维导图的大门。思维导图,在现在各种各样的包装下,几乎成了一个高大上的产品,数不清为它而做的软件,为它而开的课程,而它作为一种工具的本性,显得越来越模糊,以致我向往,却感觉无从下手了。
而《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思维导图恢复为清晰简明的模样,它的以下特点,才是它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
【1】思维导图的使用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不管是公司拿高薪的领导、家里负责料理家务的全职妈妈、还是学校里的为学业拼搏的孩子,思维导图是一视同仁的,他们都可以使用这个工具做规划、做分析。
【2】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在工作、生活各个场景、事件、构想中
思维导图不是一个小众工具,它可以运用在几乎所有的场合中。我们经常会有很多想法在脑子里倒腾,而且不只是关于一件事情的,这样往往容易越倒腾越乱,感觉事情很多,想要做的时候,却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思维导图就是最适合的工具。小到购物清单、开个家庭会议、大到规划一次旅游、对自己做年度回顾,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理清思路,做好整理。
【3】思维导图不限形式,可以最简单,可以很复杂,最重要是发挥“导”
现在思维导图的漂亮模样随处可见,甚至到了考验绘画水平的程度,我也一度因为觉得自己绘画功力不行,而放弃使用思维导图。而《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让我清楚认识到,对于工具的使用,不能本末倒置。书中展示了许多场景的图例,其中不少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比如构思作文、考前复习,甚至是学写汉字,都是发挥思维导图的“导”的功能的最佳展现。图案不需要遵循太多规范,根据需要,以自己的方式作图,就是最理想的使用方式。
想要快速充分地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作者提出了七大规则作为参考:
1/ 纸张:优先选择纯白纸,根据喜好选择A4或A3规格,根据观看习惯选择纸张摆放朝向(横或竖)。
2/ 中心图像:需要有但是不需要漂亮,一拳大小即可。作为一个开始的热身,给予大脑最佳的想象和联想提示。
3/ 颜色:总之就是要五颜六色!让颜色唤起积极性,更容易获得流畅的思路。
4/ 分支:包括“形状”、“粗细”、“长度”三个要点。使用流畅的曲线,明确区分大中小,注重分支和文字的平衡。
5/ 语言:使用标题,注意“1分支1词语”的规则,用分解引出新灵感,用联想开拓思维。
6/ 层次化:“分层”和“排序”两部分,但不需要刻意纠结细节,开始动手做,适应之后,总会有办法。
7/ TEFCAS:这是“尝试”(Trial)、“行动”(Event)、“反馈”(Feedback)、“检查”(Check)、“调整”(Adjust)、“成功”(Succes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作者把它视为绘制思维导图的心理准备,用东尼·博赞的话来说,就是“人生的指针”。
很明显,这七条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总方向就是指向,更容易、更快、更享受地开始行动,把思维导图“用”起来。作为一个引导思维的工具,终极目标就是把“导”的功能发挥到极致,通过这个工具,把原本杂乱纷繁的事情理清捋顺,从而使之后的行动更高效,这才是一个“工具”发挥到最理想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