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一个个被推倒,“无疆界市场”逐步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说不上是冰火两重天,却也处于两个极端。当发达国家赚得盆满钵满时,发展中国家却在不平等的竞争中艰难前行。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出众的生产力。公平地说,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如果半点好处都没有,发展中国家也不会推倒自家的关税壁垒。
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产业结构素质低下、经济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弱、易受大国操纵等特点。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是拿不出像样的产品放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只有靠出口农牧渔业、原料加工、贱卖劳动力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等资源类产品来维持本国经济的增长。
但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良好的农牧业,就像印度。有人说印度是20世纪末最幸运的国家,因为它非常清楚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上并不占优势,所以它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并且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美国硅谷的软件公司里,随处可见毛发浓密、技术精湛、说一口流利英语并担任核心技术工程师一职的印度IT精英。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印度对科技的重视息息相关。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在英、美、苏、德等国的援助下,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兴办了5所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理工学院。这些学院以绝对低廉的费用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计算机方面的高端人才。然而,当学有所成时,这些人才却纷纷流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充实发达国家的人才库。
后来,美国企业开始将软件、芯片的设计工作转移到印度本土来做,也就是外包给印度。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就已经有能力自己设厂生产PC和服务器。美国通用公司CEO看中了印度人在软件方面的才能,便与印度高科技企业Wipro公司展开了合作。与此同时,美国其他很多企业也同印度厂商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
追根究底,美印两国在科技方面的密切合作,是因为印度工程师的价格普遍较为便宜,这为美国企业节省了用人成本。
印度拥有令全世界钦佩的软件产品,经济水平却迟迟上不去,这跟印度人受教育的两极化发展有关。虽然印度学校的费用低廉到近乎免费,但是,却有将近30%的印度人是文盲。自独立以来,印度就很贫困,为了生存,家长不得不让刚刚十几岁的孩子辍学去打工赚钱,而这势必会影响印度总体的教育和经济的水平。
和印度一样,很多发展中国家明明想要大力发展科技,却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发展中国家低下的生产力、薄弱的经济水平多是帝国主义所赐。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展中国家大多还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得不为帝国主义提供原料以及劳动资本。如今,曾遭殖民侵略的国家已经独立,政治上不再受制于人,经济上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剥削,一些经济命脉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国际垄断资本手里,这些发达国家只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除了北美洲全部、欧洲全部、南非、亚洲的日本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均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教育重视程度以及地理、人口状况的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四类:
(1)高收入类: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万美元以上。
(2)上中等收入类: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3)下中等收入类:占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多是农业国,正在努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4)最不发达类:这些国家通常政局不稳,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物质资料生产的增长,长期陷于粮食和债务危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不管哪种类别的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正面交锋中,通常都很难赚到便宜。发达国家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尖端的科学技术水平,让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低价贩卖本国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想要在逆境中谋发展,想要抵制发达国家把本国人民当廉价生产力的厄运,想要让本国产品卖个好价钱,就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回到之前闭门锁国的状态,而是要有计划地打开国内市场,要学会保护本国刚刚萌芽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