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从小背诵“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连写作文也要用上这样的句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很好,有阅读的习惯也很不错,可想想查理·芒格的这句话,“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都读书的”,这说明成功人士大多都拥有这样的习惯,可反之亦然吗?
这还真不一定,因为爱读书≠学习好,读书≠成功,这都不需要去证明,因为这样的例子不少,有多少人苦读一生却也挣扎于社会底层,有多少人不读书却能风生水起。有多少人,一生扑进阅读的浪潮里,却一直没明白阅读不是重点,“发生改变的阅读”才是我们的追求。无法运用的知识,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喜爱阅读很好,可不喜欢阅读也没关系,毕竟每次看到书本,就跟书本有迷香一般昏昏欲睡,那我们就放过自己,走到一定阶段以后,就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学习,毕竟天底下学习的方式路径又不是匮乏到只剩读书这一种,当下自己看不进去,抱着成长的心,可以先走其他的路,等到时候到了心态平和,自己想读书也是可以的。
那除了阅读的其他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为什么我们推崇阅读呢?
因为阅读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锻炼,通过阅读写作者的人生经历、为人处世观点、丰富想象等等间接经验,我们可以模仿学习,可以调整自己的认知观点,可以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准则,可以通过阅读去实现学习和自我的完善,可以实现改变,然后奔赴山海。
可我们就只能进行间接经验学习吗?
我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学习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多和高手相处,比自己厉害的人相处,开放潜意识的多维感官,汲取身边活生生的榜样力量;我们也可以自己实践,毕竟实践出真知,多试几遍总比纸上谈兵来得深刻,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不读书的我们,可以多和厉害的人一起玩,或者多去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开放自己的潜意识多维感官,去听去看去闻去触摸去感受,毕竟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不自觉的模仿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想要成长的领域,多维度地感官去汲取信息,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去学习和改变。
正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自己去实践,可以自己本着好奇的方向去一遍一遍地尝试,也可以去更大的世界走走,本着好奇自己一遍一遍地尝试可以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最大化的展示,这比起只知道空谈的人好多了,可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所以叠加进比自己厉害的人更好,多个视角想出的解决办法没准儿更好,当然如果这都还卡顿在那个地方不得进退,那就出去走走,把答案交给时空,我们潜意识里都充斥着这个问题,困在一个时空里只会郁闷而死,这就需要一个触发点,出去走走,接触更大的世界就有了千千万万个触发点,请相信,这个世界总会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当然不读书的人没什么可焦虑的,因为还有潜意识多维度感官开放式学习,有自己实践的学习,也有行万里路的学习,可并不是说读书的人就一定读得不好,或者说不读书的人就会一辈子不爱读书,这个世上可没什么一定和永恒,皆看我们的心在哪里。
不读书可以先找其他方式学习,以后有需要了感兴趣了再与书结缘也一样,毕竟“合适”也是一门学问。在自己合适的时候碰上合适的事儿,一切都很合适;在合适的时候碰上不合适的事儿,那就浪费年华;在不合适的时候碰上合适的事儿可以事倍功半。我们心的向上的,终身成长的,那一切都可以用心努力去做,不合适的先放一放,抓想要的合适的应该的去做,至于什么合适和不合适,这也需要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就像书读多了,自然能判断手上这本是否是好书,学习获得的还有与日俱增的判断力。
这个世界很美好,愿我们都奔赴理想,做我们自己就好。愿我成为爱读会写会成长的小漂亮,愿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
文字:木十二青
图片:来自网络非原创
参考书籍:周岭《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Aimee1000天持续写作计划 443天/10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