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徽风古韵,行走箬岭古道,是不错的选择。
箬岭古道又称千年古官道,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官道,当地人又叫徽青古道,因为翻越箬岭山而得名,始建于隋朝,是联结古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古道从许村直达黄山脚下的太平县,如今从许村到箬岭山下的茅舍村已经通车,保存完好的石板古道,是从茅舍村到太平乡一段,蜿蜒二十多公里。
我们是从太平乡反穿古道的,刚走上古道,就扎进了深林之中,沿途山高林密,峰峦叠幛。潮湿的路面上落满了树叶、松针,长着青苔、野草。路旁有的木头已经开始腐朽,遍体长着不知名的磨菇。山间还长满各种各样的野菜和草药,在向导的指点下,我们帮着采摘路旁的蕨菜,看到春笋刚刚冒出尖,众人合力用登山杖把它挖出来交给向导,准备当作午餐的食材。
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青石板、古树、清泉、竹海、村落、古桥、茶园,随时随处都是绝美的图画,随时都有意外的惊喜。
经过数次休息,来到了位于旌德县、歙县和老太平县三县交界的箬岭关,因这里箬竹长势茂盛而得名。箬岭关,顾名思义是箬岭的关卡,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形成了古徽州对旌德、太平的天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座始建于隋朝,号称四县之会冲的关隘,用大块青石垒成,经岁月的洗涤,关隘显得古朴沧桑,现仍有“天险重开”四字刻于门洞上。在箬岭关内的平地上有好几处古代建筑遗址,关内东侧30米处有汪公庙一座,原有楼房数槛,让行人寄宿,现仅存四壁。
在向导家用过午饭后,从在箬岭关向下走,全是石板路,各式各样的石头铺成。走没多远,就是那个叫茶坦的小村子。穿行在村中,房屋虽不气派,却也是典型的徽式建筑,这里的人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家家户户门口堆着木柴,孩子们见到我们,很羞怯的赶紧离开。
过茶坦村,古官道保持很好,由青石板铺就,沿途竹海成荫,峰峦叠幛,山涧溪水淙淙。穿过竹林的的风,轻轻摇曳着古道上空片片竹叶,竹枝随风舞动。似乎可以看到阳光在摇曳的竹影中舞蹈,又似乎是在这个寂静的大山里,竹子在向我们招摇,低语。
一块块山石铺就的台阶层层叠叠,沿着山势,蜿蜒伸向远方。经过年深月久地磨砺,古道上的石板很多都深深地嵌入山体之中,被岁月和枯草深深掩埋了。而裸露在尘土外面的石板路面,早已经变得光润平滑了。
千百年的光阴流逝了,寒来暑往的岁月轮回中,古道上发生过多少故事已经无从过多的考证了……
阳春的阳光,大片大片地洒满了沧桑古道。 古道上铺砌的每一块石板,都在这岁岁年年的春光中被雕琢,被镌刻,被凝固。
在春光的再一次凝眸中,我们这群户外人欣欣然地走过了这条千年古道,以一种难以忘怀的心境,走过层层石阶的每一块石板。这一刻,山里是岑寂的,寂然中让人感到了只剩下古道幽幽,芳草碧碧。
继续沿着古道下行,终于见到茅舍村,这是古官道的起点。我们开始换乘提前联系好的中巴车直奔许村。
如今,行走箬岭古道,除了躬耕山野的农民,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驴友”。青石古道也远去了其交通功能,箬岭关更是冷兵器时代留下的一张发黄的照片,它们已装订成一本厚重的徽州史书,正在被现代人一页一页地翻开,品读。
走完古道,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古道的美感留在心中的映像是那般的深。当晚上从相机里翻阅着那图片,再次回味古道深情余韵,心弦再次被砰然拨动,泉涌的思绪硬是把身体拉到键盘前,非得搜索枯肠,挪列些乱调陈词将心中的感受定格成一行行自认为可以赏读的文本。
箬岭古道,我记住了你,记住了你的深情缱绻,记住了你的魅力动人;记住了在这个温暖的季节,我从你的体表上悠然的走过;记住了在这个阳春三月,我在你的体表上与明媚的春光进行过深情的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