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多人说万事开头难。拖拖拉拉了一个半月,才开始这第一篇,发现账号密码都记不清楚了,就用微信账号重新登录。
以前也挺爱看一点东西,写一点东西的,这个暑假,感觉自己心静不下来,老是毛糙,做什么事都想着赶快搞完,题倒是做的不少,将近30套各省的中招考试题,看课外书,看自己下载的书,心里就老是想,这个也不是故事,也不吸引人,就想着跳过去,过一会就翻翻目录,把书合上了。
也就说说自己做题时的一些想法吧。一直认为河南的中招物理试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一较难章节的选择和计算题,实验题有些空规范的语言,学生不好把握。今年的中招物理试题,信阳的并不难。但是做了北京,上海的,青岛的,还有呼和浩特的题,感觉信阳的题型,还是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计算的准确性,实验题上也有实验方法的考察,但是比较少。但是这些市的有些题,就是脱离了物理课本,直接以自然科学的角度,考察一些实验方法,比如控制变量和转换等。印象中还有一道题,结合已知条件,推断高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乍一看蒙了,完全超纲嘛,但是如果初二力学掌握的好的话,还是能够算出来的。
还有一个方面,现在的物理实验题,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记忆,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加盖子啊,这个玻璃如果没有垂直放置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啊?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多记,都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答案。所以学生在碰到让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绘制实验表格的题时,往往头脑里没有概念,不知道怎么把学习的实验方法给运用出去。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分析可能的实验现象时,更是没有头绪。
可能这也就是自然学科以后的考察方向,运用课本知识,不局限于课本,更加突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运用,继承和创新。
所以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还非常多,如何把问题以更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养,怎么把知识,更系统化的,逻辑清晰得辐射给学生,把一些复杂的原理,使用通俗的案例,讲解给学生,这是打好课堂基础的第一部。同时,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期末考试感觉就吃了亏,按照自己的设想,复习还是有条有理地进行了下去。但是事后,发现学生的答案,已将讲过的,正确率也并不高。一些看似学习非常扎实的孩子,假期里面,同学和家长反映,原来也是蜻蜓点水,浮在上面。但同时也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有些女孩,展现出来的素质,在以前自己从未想象过,她还能学的那么快,那么好。可见,学生还是如同一口井一样,现在没有甘泉,可能是上面的土壤太多遮盖了他,当风把土吹散时,展现出来的可能还不止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