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与心流是兄弟:痛苦+反思=进步
回看去年春天(3-5月)的日记,去年这个时候有些焦虑,为处理不完的琐事焦虑,为自己瞬间崩塌的自信焦虑,为苦思冥想的明天焦虑,为冬天留下的寒冷记忆焦虑,同样也为夏日里战场上炮弹炸出的阵阵热气儿而感到恐惧。2018年的春天依然充满焦虑,毕竟,每个春天是新的开始,是艰难的跋涉,面对高峰林立,你怎么能不焦虑?不过当我记起精神领袖曾国藩先生的一句话——“吾辈在自强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后便会安静许久。
有一本书叫做《焦虑的意义》,作者罗洛.梅认为“适度的焦虑与人的活力以及创造性成就存在密切的内在关系;对工作的大力强调已经成为缓和焦虑的一种心灵功能。”除了个人的焦虑,还有一群人的焦虑,面对这个时代,中国人已经度过了四十年焦虑的春天,吴晓波在《激荡十年 水大鱼大》里这样描述道:
四十年来,一切已经出现的、正在发生的,都无可厚非,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如同一粒被糖衣包裹着的巧克力,它也许是甜腻的,也许是苦涩的,但是,其内心却是一致的焦虑。焦虑也许正是这个时代唯一的特征。人们发现,旧有的机遇、经验和能力消失了,贫富悬殊、阶层固化代替物质发展成为新的挑战,甚至连互联网也形成了让人畏惧的垄断性力量。
对抗焦虑的最好手段,也许仍然是不甘现状和剑及履及的进步。
《理性乐观派》这本书里也同样强调,悲观和保守的生活方式,或许符合我们的生理反应,但是仅仅是生理反应。真正理性的决定,不是节制我们的欲望,不是回到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不是拒绝市场和科学的发展。我们人类要继续过现在的生活。而且要让科技更发达,让商品更丰富,让我们需求更多样性。我们不仅不能退回过去,反而应该加快速度,继续往前冲。
如此看来,焦虑是毒药,而保持清醒的忙碌作为解药则是以毒攻毒。鄙人之所以称忙碌为“保持清醒的忙碌”,实在是受电影《无问西东》中令人尊重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一句台词的启发,他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样看来,忙碌中保持清醒,也是阳明先生的“心上学,事上练”。
即使再忙碌,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山川河流在召唤,即使近处的苟且吞噬了一个人自我反思与复盘的气力,即使权力与金钱的游戏让一个分不清真实与虚伪的人心力交瘁,我们也决不能忽视这股心流的存在。我们需要米哈里口中的“主动式休闲”所创造的持续性“心流”,也需要《原则》中强调的一个原则——“痛苦+反思=进步”,只有时常置身于因“独处、反思、计划”所产生的心流中,一个人才有可能时时与过去决裂,才能将积累的“恨和怨气”发泄出去,才能不断更新自己、反复迭代(小步、快跑、试错、迭代),避免负面垃圾越来越多以至于不堪重负。在心流创造期间,我们依然思考历史学家汤因比那个著名的设问:“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需多长时间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
一次春天之行恐怕远远不够,每年、每月、每周、每日我们都需要心流持续带来的力量。
还记得周国平在他的微博中发过一段有意思的公式:
人=吃饭+睡觉+上班+玩。
猪=吃饭+睡觉。
代入:人=猪+上班+玩。
即:人-玩=猪+上班。
结论:不懂玩的人=会上班的猪。
不会休息的人=会上班的猪。
此公式要想成立也许存在一个默认前提,但其中道理值得思考,鄙人会当一只时刻通过思考和自我批判保持清醒的“上班的猪”,不知道您怎么想?
(二)在焦虑中回归片刻宁静
摘自《我与圆明园(春夏秋冬)》——3月8日
走在路上,从不停歇,即使是外出游玩,步伐之节奏也超过了那些上班的人,大步流星,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想来,一个人生活的节奏也可以与城市无关。不过这次,我安安静静地坐在湖边,看着湖中的水光潋滟,春色荡漾。春天到底是来了,许多动植物开始活跃起来,风吹树摇曳,鸟鸣草换青。春日的宁静简直是一种生命的财富,因为安静的时候人会保持清醒,我钟情于这种清醒,虽然身在战场,这一刻,请允许我暂时走下战壕。
这么多年,无论去哪个景点,走过的路线总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一直认为,行人太多的路景色必然趋于一致,因为大家想看的东西还是差不多的,而少有人问津的路总是充满各种风险和刺激。可要想踏出少有人走的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开拓者随时都有可能滑倒、摔跤甚至是跌落悬崖。即便是这样,我还是选择最寂寥、最幽深、最艰难的那条路往前走,因为我不仅仅是一个战士(warrior),更是一个赌徒(gambler)。
登山 3月16日
登山是自由,是为了获取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力量,维克多·弗兰克尔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的生活,那自由将为堕落、为放任。”
登山是聚焦,是为了隔绝那些我们并不需要的信息,聚焦和吸收自然之中真正与我们相关的信息,“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以促成某种行动,如今那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并没有可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什么是没有语境的信息?即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效行动的信息,由于各种技术的发展,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而疏远起来了(尼尔·波兹曼语)。”
登山是平静,是为了在攀登险途中寻找宁静,阳明先生曾经在《传习录》中道:人须在世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儒家的养心工夫只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而非离开了事物去修心。如果平常不在人事上磨练,一味地好静,则本体不明,遇事便乱。因此,静不是刻意创造出来的,而是要在事中磨练、把握。
登山正好,只是赏花尚早,2017年3月18日,植物园里的花已经百花争妍、繁花似锦,2018年的今天,春天比以往稍晚了一些,北京近日天气干旱,我想,只需要一夜春雪就可漫山遍野花开。此时,山花含苞待放,春孕育其中,正将满溢出来。不消几天,春花必然绚烂。
桃花飞绿水,一庭芳草围新绿
有情芍药含春泪,野竹上青霄
十亩藤花落古香,无力蔷薇卧晓枝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花非花,梦非梦,花如梦,梦似花
梦里有花,花开如梦
心非心,镜非镜,心如镜,镜似心
镜中有心,心如明镜
路上行人稀少,山林宁静,春光明媚,惠风和畅,树梢有莺歌燕舞;天朗气清,碧空如洗,浮云如棉如絮。
可是,从平地走向群山之巅,又怎能耽于身后这些惬意风景和逍遥时光?往高处看,山路艰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畏惧不前,但身后已退无可退,若能登顶,“高处不胜寒”的风景肯定不同于平地,于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征服者奋发前进,气喘如牛,于山间攀爬跳跃、健步疾行。
征服者艰难登顶,远近山峦,一览无余,此时,山中走过的路、曾经走过的岁月已串成线,连成丝,令人感动。那时,格局被撑开,蓝图中又添一笔,前方之路愈发清晰,然而,下一座山顷刻间横亘在眼前,选择继续攀登还是逗留在此山中?道路越发崎岖险峻,征服者最终选择各奔东西:
有些人继续登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有些人坠落悬崖,“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有些人留了下来,有些人甚至选择退回平地,他们独恋”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这些人看似活着,可是已经在平庸中死去
左宗棠有云: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与君诫之、共勉!
未来ing:战场在,
冬天就在,焦虑就在,战士就在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果一个人与现实之间只能通过“发动战争”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这个人也许只有一种选择——以赌徒心态,作长远思考,时时发动针对自己和现实的“战争”,那么,结局就是:不在焦虑中爆发,就在焦虑中未老先亡。
我们在春天攀登高山,我们在春天脚踩土壤,我们在春天里回归宁静,我们在春天种下希望。春天,是开始,是希望,是宁静,是向远处眺望的刹那芳华,是登顶诸峰的心旷神怡,是酒后卧悬崖旁酣睡的率真性情,也是终有一天用焦虑、困惑、迷茫和痛苦战胜现实的峰回路转!
生于春天,连续五年以某种仪式感致敬春天,这是件美好的事情,只不过,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冬天从未离开!
仅以此篇文章纪念《致2014年春》、《致2015年春》、《致2016年春》、《致2017年春》这致敬春天的5年
2018年3月16日坦诚执笔于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