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1年生人。这年岁着实已经不小了,似已与年轻、青春等一系列美好的词没有什么瓜葛了。距王小波所言的黄金时代,也已过去数十年矣。然而,我却钟情于这当下的光景——虽年轻不再,但仍有气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又比年少时的自己多了些故事,但仍没有变得世故。
所幸童年世界一直有爱
我相信人成长的每一步和每一个选择都在其生命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较于同龄人,我有着一个很美好的童年。成长于一个幸福家庭的我,获得了很多人的爱,父亲、母亲还有哥哥对我倍加疼爱。正是因为如此,世界上的那些善良美好的东西都以一种快于寻常的速度向我迎来,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我的世界观初步建立的那段时间里,我没见过什么人性乃至社会中太多的阴暗。我的童年世界应当是粉色的且充满着爱的气泡,这样的成长环境对我来说,有好的影响也有些不好的,要说不好的就是当我独自一人走上这残酷的社会时,难免会因为单纯的性格磕磕绊绊而受伤。而好的一面则是我看世界的方式和早期形成的乐天性格没有被那些所谓的阴暗和复杂所改变,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免于一昧的抱怨与苛责,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得益于我的童年更多。在中国社会中,原生家庭创伤很多,我这样的实乃幸运。
母亲角色中螺旋式成长
罗振宇总说:女性是比男性高一个维度的生物。我觉得这句话不完全对,应当是母亲是比其他所有人都高一个维度的生物。这不是刻意抬高母亲,而是我成为一名母亲后,对于人生的理解飞速地丰富,整个人在母亲这个角色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我现在管我儿子叫做“甜蜜的负担”,而早在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之前,我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干部子女。初为人母,诚惶诚恐,被这个哭起来没个停的小家伙折腾到抓狂。然而,当我发现眼前这一个携带着我一般基因的小生命,正在以一种可见的的速度飞快成长时,我意识到我也需要成长,哦不,我需要的是比他更快地成长,这样才能在他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路口走在他前面,转过身来向他张开双臂,说:“孩子,别怕,妈妈在这里。”庆幸地是,我做到了。更令我欣慰的是,他从我这里得到了我能给他的最好的东西——善良的秉性。
而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终于有一天,我发现那个咿呀学语的婴孩已经变成身材魁梧的大小伙子,而那些我陪他走过的路,终于已经远远地消失在身后,我明白:接下来的路应当由他自己去走了。在种种不舍中,我似乎也隐约感受到一些近乎于参禅般关于生命循环更迭的顿悟。这大概于我来说又是一种成长吧。
所见所闻中追求同理心
对于我自己的精神世界来说,阅读、写作和旅行是最好的营养来源。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奉之为圭臬。
热爱阅读的同时我也热爱写作。比起把写作称之为创作,我更愿意把这个过程叫做记录。“过眼烟云”是我用了很久的笔名,并不是一种故作深奥的看透一切,而是慨叹时间自称是一切的良药,但是铭记却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所以,我尝试记录它们于千千万万的日月里。无论你是信仰权力金钱,还是信仰爱与永恒;无论你是信仰超验主义的理性世界,还是信仰感官至上的随性随心——抑或是你什么也不信仰,坚信的是思维的力量和绝对的变化。我希望,读者在我这里都能看见自己,无论是静心端详,还是惊鸿一瞥,这都是我与阅读者的交流,都是超过文字本身的珍贵存在。
我热爱旅行,以及她投射在我眼前的种种细节上——朝阳在海平面上喷薄而出;落日为云彩镀上金边;车窗外不断后退的风景;空港里等待归家的旅人……而这些美好的细节之外,我更愿意通过旅行,得以窥见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我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让你看到这个世界是何等的大。在你未知的角落,总有人正以你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过活。有些富足,内心却一贫如洗;有些窘迫,倒也甘之如饴。
无论是从文字还是沿途的风景,我深觉万卷书和万里路的背后是一种更为宽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为双眼所见,双耳所闻,双脚所丈量,所以能够去理解,去体悟那些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乃至世间百态。可能这就是西方世界所言的Don’t judge(不要审判他人)或者说保持一颗同理心。于万千行字句之中,于无数次旅途之中,我似乎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
现在站在40多岁的人生路口回看过去,感叹自己真是幸运,因为我一直在路上。不论是不是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我心中的充盈似乎从没有像现在这么多,而我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笃定。哲人说,阻止衰老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成长,就此看来我的青春应当还有很久。
愿你,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如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