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标题及下文简称《三打白骨精》)上映已有十天了,好评的声音早把差评的声音压了下去,为它继续点赞似乎也没了这个必要。我花了一天多的时间,从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整理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四点。
1.你以为,你看到了真相
看完电影《三打白骨精》后,有不少人认为,电影里的唐僧,才是真正普度众生的圣僧。因为从他最后对白骨精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这个唐僧的心中才是真正的众生平等,每一个生命在他心中都是一样的:唐僧让猴子打死了自己,渡白骨精转世。
其实不然,电影里的唐僧和原著里的唐僧,是一样一样的,我们看到的他们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处事结果的不同,而两者的不同,则是源于他们经历的不同、看到的真相不同。说到底,只不过是电影里的唐僧看到了更具体的真相,而已。
电影里的唐僧,刚看过了作为人尊的云海国王的正面目,对人与妖的区别,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原著里的唐僧没有;电影里的唐僧,聆听了白骨精悲惨的身世,原著里的唐僧没有;更重要的是,电影里的唐僧,有机会去和白骨精有几句深入的情感交流,而原著里的白骨精,还没跟唐僧说上几句,就一棒被孙悟空打跑了。
我们以为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心怀“众生平等”之念的唐僧,其实只不过他有机会看到的更接近真相;原著里的唐僧以为他看到了妖的全部,其实也仅仅看到了妖作恶的一面;电影里的唐僧和原著里的唐僧,都很相信他们亲眼所看到的,所以执著地认为孙悟空打死的是人,不是妖。
对于我们来说,若是处在局中人,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真的看到了真相;若是处在旁观者,当自己看到了比局中人更接近真相时,不要轻易骂人家傻了眼,因为,这种错误,每个人都会犯。
2.自己想要坚守的原则,维护起来依靠的不仅仅是自己
大家都知道,唐僧作为一个追梦者,在完成自己西天取经的目标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原则。在电影版的《三打白骨精》里,唐三藏用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那个原则:西去之路上绝不跨过一叶苍生。
那么在取经路上,唐僧真的完整地践行了这句原则了吗?其实没有,起码没有“完整地”。你看看,有多少次唐僧还来不及喊停,孙悟空就一棒将妖怪打死。而这妖怪,大多都是凭借悟空的火眼金睛来判定,唐僧还来不及去求证,则期间是否产生误伤,还很难说。所以说,自己的原则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环境的影响是原则是否能坚守的不可少的因素。
正如被人民唾弃的贪官,在对他们的审讯过程中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并不是主动地想贪,更多的是被亲朋好友拖累,自己原本坚守的原则,也就一点一点地被一次次的人情腐败所侵蚀。
这么说,唐僧不能完整地践行原则,就只能怪悟空咯?其实悟空也很无辜,因为他的目标是保护唐僧。而这个目标,又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大目标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子目标。
那么,唐僧应该怎么做?——自己的原则只能不断地被修整。即是在主体原则不违背的前提下,不断地添加和修正自己原则的附加条件。对于唐僧来说,当他知道已经或者可能踏了苍生后,应该给自己的原则添加的附件条件:在迫不得已地踏过一小部分苍生后,西去之路上绝不跨过一叶苍生。(或者为了大部分的苍生,我们才迫不得已地踏过一小部分苍生。)
对于处于此时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来说,这种刷新自己原则或者价值观的情景只会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不可能完整地坚守一开始立下的原则。当然,也没这个必要。我们要做的,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标过程中,一次次地重构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以更适合这个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3.利益,行事之根本
看完电影后,有个问题一直盘踞在我心中:“为什么孙悟空没有背叛唐僧?”(相关剧情:在一打白骨精后,白骨精有一次和孙悟空面对面的谈话,白骨精劝说孙悟空,叫他背叛唐僧,这样就可以摆脱紧箍咒的困扰。经过犹豫后,孙悟空用行动拒绝了白骨精)
试想一下:俺老孙法力高强,凭什么跟你唐僧混?仅仅是你拥有一腔热血+一个崇高的理想?肯定不是!世间有理想的人多了去了,不仅你唐僧一个。那是因为唐僧对我的敬重?(从唐僧对孙悟空的称谓可以看出,比如“尊驾,以后你把什么东西一劈为二的时候,能不能先跟小僧商量一下。”)也不应该是,我堂堂齐天大圣,去哪里都是呼风唤雨的角色,到哪里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多你一人不多。
那还有什么左右悟空的抉择呢——关系和利益,而前者常常屈服于后者。孙悟空真正害怕的其实不是唐僧念紧箍咒,而是教会唐僧念紧箍咒的如来佛祖,如来佛祖才是左右孙悟空命运的大boss。所以即使孙悟空过得了唐僧这关,也逃不过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剧中悟空犹豫后作出的选择,就是因为想到了这层。
所以说,利益,才是孙悟空不敢背叛的根本原因,也是他行事的根本原因。
可能你会问,在电影的最后,唐僧已经死了,悟空也可以抛开这个束缚了,仿佛离开对于悟空来说是最大利益化的选择,但为什么还会背着唐僧的金身继续上路,等待唐僧的转世?
先来看看孙悟空最后流着泪对求死的唐僧说的那句承诺:“十万八千里,老孙等你回来。一世不来,老孙等你一世,十世不来,老孙也等十世。”而这一句的前一句,是我觉得的全剧唐僧说出的最感人的一句:“小僧想好了,一世不消,我度一世。十世不消,我度十世。”正是从这句话中,孙悟空看出了唐僧对“普度众生”理想的执着,也被唐僧心中的善念所感动,自己的价值观也有了变化,才有了他说出的那句承诺。
所以说,孙悟空能背着唐僧的金身继续上路,根本原因,也是利益。只不过这种利益更为崇高——共同的价值观。唐僧的一言一行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理想和价值观,已经渐渐地在孙悟空心中生根发芽了,而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师徒的关系,而是在价值观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有了这层利益关系,悟空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不足为奇了。
认识到“利益是行事之根本”这一点后,我们应该懂得:要想改变别人的行为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到别人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考虑到人性。我们不要强求社会上人人都是圣人,需要的是真正的好制度。而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贴合人性。
4.不要低估一个有梦想的人
能力高强的孙悟空被除了会念紧箍咒外什么都不会的唐僧感化了,最后终于发自内心地对唐僧说一声“师父”。这一情节告诉我们:不要低估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人,即使他现在可能一无所有。
正是因为唐僧有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的崇高理想,才能得到如来佛祖的器重,才能有孙悟空这样能力超强的人才陪伴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而从另一层面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发:
我们尽量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最好这个梦想崇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