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整理《隐性逻辑》这本书的内容的时候,看到了其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贴标签?”顿时觉得深有感触。
因为之前的我也总喜欢给自己、给别人贴标签。
(1)
以前,我很“喜欢”贴标签,这个“喜欢”并不是出于真心,只是习惯性的行为。
比如说,领导交给我一份工作,这可能并不是我擅长的,做完以后领导不是很满意,严厉批评了我,我很委屈,也很愤怒,可能我会给领导贴上一个标签“这个人不讲理”,或者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就是这么没用”、“我就是这么失败”;又比如说,同事的桌子经常乱糟糟的,我可能就会给他贴上一个标签“这个人真懒”;遇到一道题怎么也得不出结果,然后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就是没这个天分”、“我就是学不会”……(这里都仅仅是举例)
这些都是我以前经常会做的类似的事情——给自己、给别人贴标签。
遇到困难,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然后告诉自己不行,然后就安心的窝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无所作为。
当然别人也会给我贴标签。
比如说,我帮别人做了什么事情,别人会给我贴上一个标签“你是个乐于助人的人”,然后为了维持这样的标签,我就会为别人做更多的事情;又比如说,因为在人多的地方插不进话,所以人多时我基本上会保持沉默,由于不善于发表意见,别人就会给我贴上标签“她是个内向的人”“她不太会说话(口才不好的意思)”等等……
这也许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
(2)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给自己、给别人贴标签呢?答案是——因为省力。
我们的大脑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懒得多。
大脑的运作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所以为了节省能量,大脑就建立起了“偷懒”的机制。
当遇到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为这件事情建立新的“脑回路”,然后在反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新建立的“脑回路”会不断地优化,直至成为最优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件事情从最初做起来困难,到接下去做起来不怎么困难,到最后变成下意识的习惯行为,所需要的的能量是递减的,从最初的做起来很费力,到最后几乎实现零消耗。
具体来比喻一下的话,就好像是建设一条道路。
最初是没有道路的,你需要自己花力气去建造一条路。在建造的时候需要尝试各种各样的材料,一开始石子路、然后是砖块路、最后是柏油路,你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方案。随着道路的优化,你的通行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到最后甚至会想不起来这条路是自己辛苦建造出来的,因为你走习惯了,以为这条路本来就在。
“万事开头难”,其实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而我们在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过程中是需要花很多力气的,贴标签则省力很多。很多情况下,一件事被下了结论之后,就不会再去看了。大脑也是一样,如果你给一件事情下了结论,贴了标签,大脑就会当做已经解决的事情,不会再花力气思考它。
就好像你走到了一片未知的地方,你不知道前方会碰到什么,所以最省力的方法就是下一个结论——“我绝不踏进这里”,并且立上一块牌子,然后转身离开。
(3)
我意识到自己给自己贴了很多标签,是因为看梦枕貘的小说《阴阳师》。
这部小说虽然是妖怪小说,但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怖,每一卷都是由好几个单元小故事构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个单元开头,主人公安倍晴明和源博雅都会在土御门大街、晴明府邸的庭院里饮酒聊天,然后聊“咒”的话题。
起初我对于“咒”这个概念觉得很深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终于领悟到“咒”的内涵,我把“咒”这个概念理解为我们贴的各种标签。
其实一个“标签”在身上贴的久了,它会慢慢生出一道道锁链,束缚住自己所有的可能性。
比如说,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或者是别人给自己贴上“懒人”的标签,你会慢慢地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是个懒人,并且寻找各种各样“懒”的证据证明自己很懒,一次一次巩固这个“标签”,然后你就真的成了一个懒人。
又比如说,“我是个不会学习的人”这样一个标签,一旦贴上,我们就很容易潜意识里就去寻找那些“我不会学习”的证据,反复证明自己不会学习,然后真的成了一个不会学习的人。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那些困住自己的“枷锁”就是这样把我们自己困得越来越动弹不得的。
(4)
我离职前的那段时间里,我被自己套上的“枷锁”困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认为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处理不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觉得就是个暴躁的人……虽然我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做的很好,但是我自己已经喘不过气了。
离职以后有一段时间,生活作息很混乱。虽然我扔掉了“老师”这个标签已经轻松了很多,但是我依然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人,创业没激情,人没有精力……
后来开始看书、开始做计划,初衷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不知道“更好的人”是什么样的,但是我知道我可以尝试去撕掉自己身上的一些标签,或者说是把“身上的枷锁”松一松。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我“撕掉”了自己“不爱看书”的标签。
之前我也写过文章,写到过其实在2019年的11月4日之前,我看过的书屈指可数。但是在我尝试撕掉自己身上不爱看书的标签时,我慢慢地就爱上了看书这件事,甚至觉得每天不看上一会儿舒就很难受。
撕标签的过程很长,甚至在我开始看书一两个月的时候,我依然不觉得自己是喜欢看书的人,但是几个月过去以后,发现了看书的乐趣以后,这张“不爱看书”的标签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当然也可以说我换上了一个新的标签,但我更愿意把它称作是“指向标”。
我想把身上能松的“枷锁”都松一松,给自己留一点活动的空间,比如说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画画”,但是现在我把它松一松,变成“我可以试着学一学画画”;又或者“我是个糟糕的人”,就变成“我可以试着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我把“我不爱看书”的标签,变成“我是阅读者”的指向标,把这个指向标顶在头顶上,让我看到前进的方向就好,每天坚持看一点点书也是好的,如果把“我是阅读者”又变成标签贴在身上,那就可能变成“每天必须要看书多少多少页,不看你就不符合这个标签”,这样很累。
我很朋友打过一个比方:以前是把标签贴在身上,很累,但是现在我把指向标顶在头上,就像指南针一样,这个指向标可能会晃来晃去,但是它总是指向一个方向。
(5)
我很愿意把一个人改变的过程称为“撕掉标签”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成是“给自己松绑”的过程。
有标签不一定是坏事,但是把标签粘得太紧了肯定不是好事,学会撕掉标签,学会给自己松松绑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