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月沃土”上的奇迹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教授,将今天伊拉克东北地区的大半部、土耳其东南边缘、叙利亚北部与西部以及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西部的一片形似一弯新月、彼此相连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这一地带,因有河流灌溉,适宜农牧业生产。在“新月沃土”的东南部,今天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击平原,曾经是人类古代最伟大的文明中心之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将这里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在古希腊人心目中,这里曾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天堂。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5000多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当城市代替了早先的村落,带来的不仅是人口数量的扩张,而且,它也标志着比乡村生活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已经确立起来。
当时的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成为一个区域内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中心,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的发展,社会成员间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在苏美尔人的城市里,城市中心是最为重要的场所,这里建有神庙,祭祀着城市的保护神,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自然也成为城市市民寄托精神信仰的中心。
人类是何时开始信仰宗教的,这个谜底还没有被揭开。然而,种种考古发现显示,人类的宗教祭拜活动由来已久。可以想象,在条件险恶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日复一日地面对无法理解又难以驾御的自然威胁,自然的神秘性和命运的不确定性是人类寻求宗教信仰的原因,而祭祀活动就是人们试图操控命运的一件“法宝”。
科学的起源与宗教有着不解之源。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困惑而产生了宗教,也正是在对自然界不明事物的不懈探索中诞生了科学。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科学与宗教纠缠在一起,难以分离。
苏美尔人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的,在数千年的时光里,他们在农业、天文、历法、数学、建筑等等方面建树颇丰,最为重要的是,苏美尔人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套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与泥版书
20世纪后,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两河流域文明的认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先后发掘出一大批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这对于再现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些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信息,揭示出当时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国王的昭告、神职人员的宗教著作、市井商人的存货清单以及严厉的父亲对劣子的训诫,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内容广泛。这些文字用芦杆写在泥板上,当时的知识便是由这些泥板文书留传下来的。
在两河流域的平原地带上,在近2000年的历史里,苏美尔人建立起了一座又一座形式类似的城邦,这些城邦却未能维持苏美尔人对两河流域的持久统治。苏美尔人的统治一度曾被其北部的近邻、属于闪米特族的阿卡德人中断了100多年。阿卡德王国的创建者是萨尔贡,国力强盛时疆界直到伊朗西部、叙利亚和小亚细亚。阿卡德人占领了苏美尔人的城市,但却被苏美尔人的文明所征服,他们全面承接了苏美尔文明成果,直到公元前2191年被来自东方的库提人所灭。阿卡德人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的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主要是在阿卡德语基础上完善的。阿卡德王国覆灭后,苏美尔人趁机重新复兴,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
公元前19世纪末,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建立起了一系列城邦。巴比伦是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东岸的城市,地处两大河流相距最近的地区,位于两河流域的中心,扼守着西亚商路要冲,具有极为有利的战略和经济地位,有助于以巴比伦为中心的统一。最初的巴比伦城邦还十分弱小,但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国力达到鼎盛,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大国,史学家称其为古巴比伦王国。在古巴比伦王国内,不仅有阿摩利人,而且还有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但巴比伦的地位日渐重要,以致古代整个南部两河流域都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古巴比伦王国继承了由苏美尔人所开创的两河流域文明成果,并将这一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峰。
古巴伦王国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而且促进了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的融合,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农业方面,由于扩展了灌溉系统,改善了提水工具,粮食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古巴伦王国时期,青铜工具开始得到普遍使用,同时,手工业分工进一步细化,手工制品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境内外的商业贸易也有了发展。巴比伦、西帕尔等城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古巴比伦时期,知识掌握在祭司阶层手里,占星术和占卜术是他们接受神的昭示和测知未来的法术,苏美尔人在塔庙台上观测天象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由此得到丰富。
然而,这个依靠缜密严酷的法律体系治理的国家却经常面临外族入侵的威胁。公元前16世纪中叶,古巴比伦被来自北方的赫梯人所灭。
赫梯人生活在今天土耳奇境内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他们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建立起了赫梯王国。赫梯人生活的北部高原有丰富的铁矿,铁器生产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赫梯人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直到公元前1180年左右赫梯灭亡之后,赫梯铁匠散落各地,才将冶铁技术扩散开来。
赫梯人不仅向整个西亚传播了铁器的使用技术,而且也吸收了巴比伦的文化。他们用西亚的楔形文字编制了最早的泥板字典,其中分为苏美尔文、阿卡德文和赫梯文三栏。通过掌握文字和语言,把巴比伦流传的古代苏美尔英雄吉尔伽美什的故事传到了整个小亚细亚,这个英雄后来在希腊被变成了赫拉克利斯和海格里斯。
公元前16世纪初,加喜特人占据巴比伦,建立加喜特王朝。加喜特人在入主两河流域后,恢复了两河流域的秩序、和平和统一。加喜特人全面接受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文化、宗教和阿卡德语言文字。在加喜特人统治的中后期,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巴比伦、尼普尔、西巴尔等城市经济相当繁荣。加喜特王朝繁盛时期,成为与埃及新王国、赫梯帝国、亚述同为并立的大国。公元前1157年左右,加喜特王朝被埃兰人灭亡。之后两河流域进入到了亚述帝国称霸的历史时期。
3.亚述国王和他的“图书馆”
公元前19世纪左右,属于闪米特族的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亚述尔城后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
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活动时间约有1000余年,大致可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三个时期。
亚述人国土资源有限,又经常受到周围民族的威胁,这就造就了他们好战的习性和侵略的野心。这个民族把自己锻炼成了一支好战而且善战的力量,他们曾先后落在南面的古巴比伦人和西面的米底人的势力范围内,但终于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亚述人从赫梯人那里引进了铁器,这不仅给他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给尚武的亚述人提供了更加锐利的武器,增强了作战的实力。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开始,亚述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不仅摧毁了耸立在新月地带和小亚细亚地区众多抵抗它的泥砖城墙,而且轻而易举地征服了手持青铜战斧的埃及法老军队,第一次在历史上建立起了一个军事大帝国。
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21年,亚述帝国维持了一个多世纪强盛的历史,首都尼尼微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
1849年,英国业余考古学家莱尔德在发掘尼尼微的亚述王宫遗址时,发现了两间像是后来增建的作为图书室的房间。莱尔德在那儿发现了近三万册泥版书,这两间房间面积之大、藏书之多,即使按现代标准来看,称之为“图书馆”也毫不为过。
莱尔德发现的这个亚述国王图书馆被历史学家称为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亚述巴尼拔是亚述末代国王,公元前668年至前627年在位。他自称为“伟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时不仅使亚述帝国的疆域达到了极限,而且也是一位尊崇文化、博学多才、爱书入迷的国王。在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亚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能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是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藏书门类齐全,包括哲学、数学、语言学、医学、文学以及占星学等各类著作,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全部知识。其中的王朝世袭表、史事札记、宫廷敕令以及神话故事、歌谣和颂诗,为后人了解亚述帝国乃至整个亚述-巴比伦文明提供了钥匙。尤其珍贵的是,在文学类泥版书中,藏有世界史上第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创造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两河流域环境的局限性难以支撑任何一个想要在此以武力扩张实现长期统治的政权。公元前605年,强大的亚述帝国在内外交困中覆灭了。迦勒底人的新巴比伦王国也仅存在了80余年就被波斯帝国击败,终结了两河流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两河流域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和统治,从苏美尔人开始的文明最终为黄沙掩埋。
两河流域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很少有地方像两河流域这样经历过如此悠久而复杂的历史,从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到宗教和社会结构,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展现。特别是苏美尔人所发明的楔形文字,被擅长航海和经商的腓尼基人在综合了尼罗河畔古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简化成了腓尼基字母。这套字母在被希腊人改造成希腊字母后,成为拉丁字母乃至西方大多数字母文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