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
一年过去了,表哥即将到了上学的年龄,姑姑把他接走了。
每个星期天,姑姑和表哥,还有一个表妹,有时姑夫也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过一个礼拜天。
姑姑与父亲和伯伯,是同胞三兄妹,性格却截然不同。父亲和伯伯都较内敛,不善言辞,姑姑直爽开朗,健谈,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声情并茂,时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在一群人之中,特别活跃,引人注目。 奶奶说过,姑姑小时候,跟着大人颠沛流离,得过一场大病,当时条件不好,没有好好治,几乎奄奄一息,最终挺了过来,可以说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却留下了后遗症,一只耳朵失去了听力。即使提起此事,姑姑虽然嘴上埋怨,却是开玩笑的口气。天生的乐观者,表达不满也是自然而然的,不会破坏和谐愉快的气氛,但也许不那么容易被人重视。
与父亲和伯伯的的节俭甚至吝啬也大相径庭,姑姑慷慨大方,可谓天下无双。她带着几个孩子逛商场,买了好多好吃的,品尝了牛肉干,于雷感叹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美味的东西,异香扑鼻,简直就是珍馐佳肴,第一次知道原来巧克力还有白色的。以后有一次于雷奢侈了一回,用压岁钱买了半斤五元钱的白巧克力,却吃的只想吐。很多年以后,在沃尔玛超市看到牛肉干,一大袋居然才十多元,买了尝了一点,味道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看了看包装才知道,配料写着鲜猪肉和一些添加剂。怪不得这么便宜,原来根本不是牛肉干。外观和口感绝对以假乱真,简直就是偷天换日的操作,好在商家还是有良心的,包装上已经说明了。于雷不得不感叹今天人类的技术的高超。
小时候吃的味道才是最怀念的老味道,早餐的早餐一般是油条豆汁。还有油旋,是山东济南特色传统名吃,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因其一层层形似螺旋,层次分明,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所以叫做油旋。毛泽东曾经品尝过油旋。油旋还入选了“非遗”。明湖饭店还有一种包子,包的不是馅,而是肉冻,(好像没有肉只有冻)大概当时物质匮乏的原因,包子蒸熟了,肉冻也就化成水了。真正的“灌汤包”。堂哥曾经说过,他一次看到来旅游的外国人买了这种包子来吃,感觉很惊奇“这里面怎么灌进去的水,又没有眼”。真是滑稽。
爷爷最喜欢用开水冲鸡蛋,搭配着点心。爷爷尤其爱吃甜食,一大食品店的桃酥,萨其马,萨其马是比较高级的点心,比面条略粗的小细面棍在油里炸过,用蜜糖粘合在一起,切成小巧的方块,表面点缀上颜色鲜艳的青红丝,真材实料,色泽金黄,一看就有食欲。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既满足了味蕾,又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不像现在的萨其玛都是用膨化食品加工的,毫不掩饰的显示着虚假的膨胀。以前的点心特点是特别甜,但是也有的特别坚硬,比如有一种百子糕,粘着厚厚一层白糖,特别硬,对牙齿可是巨大的挑战。像石头一般,任你有再好的牙口也咬不动,只能啃下一小块,含在嘴里,耐着性子用口水慢慢濡湿,才能嚼动。老年人是不敢轻易尝试的。
说相声的马三立,讲过一个段子,说是有一天出去买点心,买了一斤桃酥,走在马路上,一片桃酥掉地上了,一辆汽车驶过,柏油马路的路面,给压到地里去了!可见这桃酥有多硬,用手扣不出来,路边找了一个钉子,用钉子撬,“卡巴”一声,钉子断了!这时,过来一个刚从点心店出来的人,喊着“用这个,用这个”,拿出一根江米条,伸桃酥下面一撬,“吧嗒”一下,桃酥出来了!
即使这样,于雷还是怀念当年那硬的和石头一样的点心。
也许,怀旧是到了一定年龄产生一种情感,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对逝去的岁月,往事,故人,老物件的缅怀,对旧物品情有独钟,带来情感上的舒适,旧物品填补了情感的空缺,旧物品代表着旧时光,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的意义。怀旧和人的心绪息息相关。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怀旧,其实隐藏着深深地情感线索。于雷当年不能理解爷爷的一些言行,而带来了祖孙两代人观念上的冲突。而今天,怀旧不仅是一种情绪,成为一种美学一种流行,甚至是一种哲学。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上面,曾经流行过的时装款式和风格稍加修改或原封不动又重新流行,国学,汉服……
怀旧是一支镇痛剂,抚慰喜新厌旧的本性带来的人类情感上的煎熬。怀旧有时距离很近,熟悉亲切,有时距离很远。“旧”是新时代里的都市的另一层意义上的“新”。
星期天是快乐轻松令人盼望的一天, 一般是于雷兄妹四人都出去玩了,大人在家包水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