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完成了2017年to-do list中的一个项目—人生中第一个半程马拉松。
何曾想过当年那个大学时800米都要昏倒的女生,一年内也能完成0到21公里的突破。我的跑龄不足一年,没有认真和有计划的训练过,但是我想每个可以坚持跑步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跑步教会我们的事,也许当时并没有觉得,但当我们回望时会发现这些影响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发生了。
01 产生冲动,一切的前提
冲动以前总被我们视为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贬义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冲动的确可以带来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甚至有时,可以把一个“非必须”的行为,变成生活的“刚需”。多尝试,多体验,走出舒适区,寻找不设限的人生,有时也是冲动的正面作用。
半马是去年和朋友一个冲动的赌注,现在我想全马有可能会是下一个冲动。
02 依靠自制力,其实是难以坚持的。
回想冲动过后,其实我根本没有开始跑步,因为当时跑步只要超过10分钟,我就会觉得呼吸困难,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每次去跑步,都是理智和情绪激烈打架的产物。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理智和计划都被情绪打败了。
这时候我意识到,如果还在依赖自控力或者“毅力”来完成某个梦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意志力非常容易被消耗—我可以强迫自己坚持1小时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无法强迫自己连续好几年持续做。
03 赋予梦想重大的意义----跑步让我诚实面对自己,接纳和放下
直到有一天,几件颇为不顺利的事情集中在一起,让我觉得太压抑了,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想出去跑一圈。那天,我感觉自己跑了很久,思绪非常杂乱,心倒是慢慢平静了下来。那次跑完,身上疼了几天,心里却有了久违的轻松。
后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跑两圈,有时带上小熊,有时自己,不计时间、不计速度、不计距离,完全凭自己的心情。每次跑步时并没有特别想什么,但是就是处于这种游离又专注的状态之间,很多过往的片断时不时会浮现又消失。
跑步就像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对自己的记忆硬盘划区,因为跑步时,我们没有他人没有网络,只有自己的呼吸和步伐,于是我们回忆、面对、接纳、然后放下。
04 目标分解很重要,持续收到正反馈很重要,套路有时候也挺有用的
参加此次半马前,我最远貌似只跑过6公里,本计划体验一下,突破10公里。没想到2万人的跑步大军中,收到了太多的支持和鼓励,一路上大脑向负责决策的区域持续发送“奖赏”信号。超预期的80分钟到10公里处时,开始计划挑战15公里。
14公里的时候遇到了三小时的关门兔子。心里默默算了一下,每公9分钟,完成7个9分钟,就能到达终点。完赛竟然成了这时候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
17.5公里,最后一个水站和收容车,这时沉没成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虽然已经有些跟不上兔子了,我开始不甘心过去150分钟的付出,觉得无论如何也该去和终点和个影。
正向反馈,期望理论,鲶鱼效应,任务分解,沉没成本……没想到马拉松这一路的套路,竟成了完赛的重大动力。
05 跑步只为超越过去的自己,人生其实也一样。
以前总觉得“人生是场马拉松”这种话不过是一句鸡汤。现在想想,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意味着体力好的时候不能得瑟,需要忍住想要超过别人的冲动;跑不动的时候要呼吸得更深,要更用力地摆动双臂、迈开双腿,来保证维持这样的节奏,只关注自己的目标,只为了超越过去的自己。
我们的人生跑道上也会遇到很多人,我们总会忍不住想要去比,想要去超过他们,我们也会忍不住想要急于求成,想加速一下是否可以尽快到达终点。但往往,随意的加速让我们受伤,因为暂时的比较让我们方寸大乱,因为一些无关的“别人”让我们轻易离开了自己的跑道。
06 不要和这个世界苦大仇深
两年前红遍朋友圈的“安妮的漫画”中说,如果你想实现一个梦想,很多人会不认同,不相信你,以至于你不得不成为那1%的另类。
但我的感受却恰恰相反,每当我努力做一些也许有意义的事情时,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有时候我们感觉反对声很多,往往只是因为“隧道视野”在作怪—我们更加敏感于少数群体的看法,并潜意识的把它们放大。
所以,不要把世界想象成跟我们苦大仇深的敌人,不要高估遇到的阻力,不论我们的目标是健身还是创业,只要坚持去做,得到的支持其实会超过我们的预期。
从0到21公里,它让我明白一个美好的“非必须”的愿望的实现,不过等于想要改变的冲动+合理及重大的意义+目标分解和无意识的重复+持续的“正向反馈”。喜欢和接纳自己现在的状态,不要和这个世界为敌。
从0到21公里,它让我明白任何痛苦都会过去的,世上没有捷径,精力花在哪里,时间看得到;每一次距离的超越,让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超越后我们会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