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国际性投行HR部门摸爬滚打了十二载的老司机,离别之际,同事们或感伤或幽默的送别感言,突然让我意识到,过往的日子虽然已成云烟,但那些跌宕起伏,磕磕绊绊,其实对正在或即将加入这个行业的HR同仁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哪怕没有任何职业启示,但记录下来,无论是当做juicy story去莞尔一笑,还是作为lesson learned去告诫新人,都已经是有益的了。
于是,我就斗胆去回忆一下过去,没有任何顺序,也没有任何偏重,只要是我觉得对我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影响,而我又在其中付出或获得了些什么,都会有可能去记录下来。
一. 不打无准备之仗
加入我司的第一天是从出差开始的。当年的ABC银行是我司的重要客户,为了努力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以备上市,主动向国际大行学习,特别邀请我司前去为他们全行的人力资源培训大会传道授业解惑。当时我司全亚洲人力资源部里也找不出一个普通话可以达到培训师级别的人来。情急之下,想到我。其实当时还没到我正式入职之日。邮件中接到这个任务,还是颇为忐忑,毕竟对方是赫赫有名的国有银行,而且参加培训的人员一来人数众多,大约四五百人;二来级别也不低,负责全行人力资源工作的一把手也亲自参加此次培训。自己尚未入职,对公司的了解极其有限,的确心中底气不足。但是,丑媳妇总得见公婆,马上即将成为自己衣食父母的公司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再硬的骨头也得啃下来。
香港同事为我准备了培训用的英文powerpoint材料,里面列举了我司的HR工作重点和思路。毕竟自己也是有过HR的相关学习以及短暂的工作,咨询经验,读懂这份材料不算难事。可是,要用中文并以一个专家的角度去向同业传授,就不是一件易事。于是,我花了几天整日在网上搜索各种相关知识,涉及到公司独有的做法就发邮件去向香港同事请教。根据我对国内HR现状的粗浅理解,我把其中一些概念做了"汉化"。譬如,培训中我们专门提到succession planning,我就把它解释为“梯队建设”,从后来现场和会后领导给我们的反馈来看,这样的解释既容易理解,又能使国有银行的同行直接联系上他们的日常工作。因为我们当天的培训安排在下午,考虑到国有企业午后可能有小憩的习惯,我也特意设计了一个活跃现场气氛的小游戏。为了提升我作为国际大行的高逼格,我还特意去购置了一套职业套装,尽管当年的价格已是四位数,这个逼格还是得上。
培训的那天来临,我从上海直飞天津与从香港飞过去的张老板会合。张老板是马来西亚华人,精通多种语言,也是当时人力资源部门内唯一能够讲普通话的人了,虽然不够流利,但至少能够监督和判断我的表现了。机场会合后,张老板立马通知我,到了酒店我就得向她彩排,我连声说是。可后来在酒店里我讲了不过两三页材料,她就喊停,呵呵,估计是我汉化得太过,她也无法真正得到我讲的真意。反正看看还算流利,也逼格满满,就给我pass了。
第二天的培训在ABC银行驻天津的全国培训中心内举行,可谓是济济一堂,四五百人只能说是低估的数量。上午是ABC另外一个合作银行,纽约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的演讲。那位龚行长是美籍华人,风度翩翩,绘声绘色地讲了他在上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并播放了上海电视台记者对他的专访。他的演讲可谓是东西合璧,娓娓道来,获得了现场,包括我自己的齐声称赞。这样的开场给我下午的培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好在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紧不慢地按照我原先的设计把一个下午的培训顺利撑下来。从现场的气氛看,效果应该还是达到我自己预想的水平。晚上ABC银行的全国人力资源总经理林总专门设宴感谢我们和纽约银行。席间,记得他们半开玩笑问张总我现在公司的第几梯队了,回忆起来不禁汗颜,时至今日即将离开也没挤进梯队。那晚,ABC银行的几位领导频频举杯,各种感谢。我虽是酒量酒胆都不错的人,可在商务场合,从不主动出击。张总虽是华裔,可毕竟从出生伊始就是在西方的环境里成长起来,对这样的酒文化也颇不能适应。我俩呆坐良久,只是不断应对人家的举杯,最终张总毕竟是领导,悄悄问我,咱们是不是该站起来去敬一杯,我起身附和,如此,我俩总算是融入了觥筹交错的现场。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那一晚仿佛还在眼前,我和张总虽然偶尔仍会见面喝一杯,可那样的觥筹交错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