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征袍透甲红
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
唯有常山赵子龙” —— 《三国演义》
上文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赞扬赵云之勇所做的诗,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的一员勇将,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在民间被并称为五虎上将,在《三国演义》中因武艺超群而为世人所熟知。但是在三国时期的权威史书《三国志》中,赵云的表现就远不如在《三国演义》中那么神勇,很多读过《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朋友就认为赵云名不副实,在演义中被过誉,甚至有很多人戏称赵云为“保镖队长”。赵云的真实能力到底如何,在广泛爱好历史的同道中引起了很大争论,在这里,我用自己一些的想法,来为大家分析一下,历史上真正的赵云。
线索:官职说、战绩说、真的是“保镖队长”吗?
《三国志》作为记载三国时期历史最为权威的著作,是我们在分析中最为依赖的史料。但陈寿写《三国志》是站在曹魏的角度上,且蜀国的朝廷中没有设立史官,这就使得陈寿在记录蜀国历史时缺乏一定的史料,个别人物的记录篇幅较短也就无可厚非。赵云在《三国志》中,无论是战绩还是官职确实都较五虎上将中的其他四位略逊一筹。刘备曾经有三次大规模的封赏诸将,第一次是在平定江南,即夺取荆州之后,此时的关羽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江北,张飞是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而此时的赵云却只是牙门将军。第二次在刘备称汉中王,建安二十四年,此时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可见此时此四人是并列的,并且诸葛亮也提到过,将黄忠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不妥,但却根本没有提过赵云,并称五虎上将只是演义中的说法,此时的赵云还只是平定成都时所封的翊军将军。第三次刘备称帝,章武元年的时候,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马超为骠骑将军,凉州牧,犁乡侯,而此时赵云的官职并无变化。这三次封赏就足以说明,赵云与其他四虎将相比在地位上确实相差不少。赵云在建兴元年,即刘禅继位时才被封为中护军,永昌亭侯,此时的赵云也仅仅是亭侯,也达不到其他四位的高度。
《三国志》中对赵云战绩的描述也极少,只有三次,一次是败军之际救出后主,也算的上是赵云最大的功绩。第二次是领军入蜀,值得注意的是,赵云与诸葛亮是分别领军,会于成都,而非演义中所说赵云收诸葛亮统领入蜀。第三次即箕谷之战,也是败了,但没有大的损失。这三次都不是什么辉煌的战绩,除了救出后主以外基本也是可有可无,在关张马黄赵列传中排位也在最后,所以从《三国志》中看,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确实有较大水分。
但是,在一些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赵云也没有沦落到“保镖大队长”的地步。赵云一开始加入刘备军时,职责是“为先主主骑”,即统领骑兵部队,在古代,骑兵是十分重要的,由赵云而不是关羽张飞统率骑兵,也证明了他的能力,当然这也与之前赵云效力于公孙瓒有关,公孙瓒以白马义从闻名天下,赵云在管理骑兵这方面也应该更有经验。前文提到过的赵云单独领兵入蜀也证明了赵云是有着独立领兵作战的能力的。箕谷之战虽然兵败,但前提也是,赵云兵弱而魏国兵强,《资治通鉴》中也记载当时赵云为疑兵,其所领军队并非主力。且当时整个北伐军都处于失利的境地,赵云能维持住局面,不至于大的损失,也体现出赵云有统军之能。
在《三国志》最后的评语中,反而对赵云评价较高。“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关张马三人各有其缺点,但黄忠赵云二人,虽然没有其他三位名望,能力强,但对君主来说却十分“好用”。《三国志》评价是十分确切的,赵云确实没有关张功绩显赫,也不如马超名震天下,比起黄忠定军山斩夏侯的功绩也差了一些,但就如他的谥号“顺平侯”,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故谥云曰顺平侯。他谨守军纪,做事稳重,重仁重义,极少犯错,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参与了几乎蜀汉所有的大战,其能力值得肯定,也为蜀汉政权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由于《三国志》中对于赵云记载的篇幅过少,裴松之在作注的时候补充了一些赵云的事迹,被称为《云别传》。关于《云别传》是否可信也有一定争议,但我个人认为《云别传》虽然细节上可能有诸多问题,但大体还是可信的,《资治通鉴》上对其也多有引用。《云别传》对赵云评价较高,体现出了赵云很多作为“仁将”的方面。《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赵云曾劝谏刘备不要伐吴,可见其在大的局势上也是看的清的。
赵云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算不上顶尖大将,但作为一员猛将也却是足以。难能可贵的是其崇尚仁义,为人稳重,人品极好,俗话说不犯错就是最大的功,赵云虽无大功,但也几乎没有过错,是辅佐刘备成就帝业的一员得力干将。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能做到如此,也足以被称为英雄、名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