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思考一下,你有没有一个写文章时可供征引阐发的资源库?如果有,是哪一方面,已经读过了哪些书籍,有什么样的阅读基础?如果没有,就再思考一下,规划一下,哪些方面有潜力成为资源库的?
从初中开始,一直在进行着文学方面的阅读,坚持到现在,有着十几年的阅读史。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古典名著以及诗词。四大名著都看过不下三遍,曾经专门背过李白集和苏轼集。大学以后,逐渐喜欢阅读成长认知类还有历史类的相关书籍,小说作品则开始偏向于悬疑和科幻。但是这些阅读的积累,一直没有与写文章挂上钩。
规划自身的资料库,我可能需要重读、精读读过的书籍。我想从《世说新语》开始,这是近几年我最喜欢的书,还在大学选修过相关课程。唐。宋诗词也希望能够慢慢捡起,成为自己的资源库。
- 仿写汪增祺《八千岁》中的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某一种浓烈的情感。
「前头」没有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看。进了隔开前后的屏门,一边是拴骡子的牲口槽,一边是一副巨大的石碾子。碾坊没有窗户,光线很暗,他欢喜这种暗暗的光。一近牲口槽,就闻到一股骡子粪的味道,他喜欢这种味道。他喜欢看碾米师傅把大黑子或二黑子牵出来。骡子上碾之前照例要撒一泡很长的尿,他喜欢看它撒尿。骡子上了套,石碾子就呼呼地转起来,他喜欢看碾子转,喜欢这种不紧不慢的呼呼的声音。 ——汪曾祺《八千岁》
仿写
没有什么事的时候,我就爱坐在宿舍的窗子旁边。窗台上,一侧放着四层的枫木色书柜,一侧放着海蓝色布料的收纳盒。窗户前挂着拉好的窗帘,料子很薄,阳光就从上面渗进房间,我喜欢这样淡淡柔软的阳光。把目光放在书柜上,上整齐的摆满了一本本书。下面三层的书,书脊都是白色或像旧书一样浅浅的泛黄。而最上面一层,则是五颜六色,好不精彩。我喜欢下面的简单素雅,也喜欢最上面的丰富多彩。收纳盒里的书就杂乱无章了许多,不说书脊的颜色,无论精简、新旧、块头大小,都是任性的堆着。灰色大块头的莎士比亚躺在最下面,上面压着白色单薄的博尔赫斯,边上还立着好几个红鲁迅和蓝阿西莫夫。最上头那本《世说新语笺疏》,被雨水泡过,晒干后变得僵硬了,书页摸上去,就好像树皮一样。整本书就那么张着,好像伸着懒腰,用手压一下,「吱吱」作响。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触感,和它僵硬的声音。我喜欢坐在窗边,看着这些。我喜欢拥有这一堆书,哪怕大部分还没看,也很欢喜。
修改1
思路:修改详略。
没有什么事的时候,我就爱坐在宿舍的窗子旁。窗台上,一侧放着四层的枫木色书柜,一侧放着海蓝色布料的收纳盒。窗户前拉好的窗帘,料子很薄,阳光就从上面渗进房间,我喜欢这样淡淡柔软的阳光。侧身看着书柜,上面整齐的摆满了一本本书。大部分书脊是淡白色的,偶有几本明艳动人,点缀其中。我喜欢书的简单素雅,也喜欢它的丰富多彩。看完一本,就扔进收纳盒里,所以收纳盒的书,都是东倒西歪,任性的堆着。我喜欢这种任性。最上头那本,被雨水泡过,晒干后摸上去,就好像树皮一样。整本书就那么张着,好像伸着懒腰,用手压一下,「吱吱」作响。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触感,和它僵硬的声音。我喜欢坐在窗边,看着这些。我喜欢拥有这一堆书,哪怕大部分还没看,也很欢喜。
感想
例文中,除了重复、多感观的运用,作者喜欢的事物,似乎也特意选择过。「暗暗的光」、「骡子粪味」、「撒尿」,好像都是爱屋及乌的「乌」,所以显得情感更加强烈吧。再加上好几个事物本身就「重口味」,情感也变浓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