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同构

给定两颗二叉树T1和T2,如果T1可以同过若干次左右孩子互换就变成T2,则我们称为两个树是同构的。现判断两棵树是否同构。

同构与不同构

【题目】

题意理解
第二棵树

【静态链表结构数组表示二叉树】

/* 静态链表二叉树 */
#define MaxTree 10
#define ElementType char
#define Tree int
#define Null -1

struct TreeNode
{
    ElementType Element;
    Tree Left;
    Tree Right;
}T1[MaxTree],T2[MaxTree];

/* 程序框架 */
int main()
{
    Tree R1,R2;

    R1=BuildTree(T1);
    R2=BuildTree(T2);
    if(Isomorphic(R1,R2))
        printf("Yes\n");
    else
        printf("No\n");

    return 0;
}

Tree BuildTree(struct TreeNode T[])
{
    scanf("%d\n",&N);
    if(N){
        for(i=0;i<N;i++) check[i]=0; //check为标志位
            for(i=0;i<N;i++){
                scanf("%c %c %c\n",&T[i].Element,&cl,&cr);
                if(cl!='-'){
                    /*check不为空,则说明存在子孩子
                        则将子孩子处的check置1,即存在被指向
                        在树中check为0,即没有被指向的节点就是root
                    */
                    T[i].Left=cl-'0';
                    check[T[i].Left]=1;
                }
                else
                    T[i].Left=NULL;

                if(cr!='-'){
                    T[i].Right=cl-'0';
                    check[T[i].Right]=1;
                }
                else
                    T[i].Right=NULL;
            }
            for(i=0;i<N;i++) //判别check值为0
                if(!check[i])   break;
            Root=i;
    }
    return Root;
}

int Isomorphic(Tree R1,Tree R2)
{
    if((R1==NULL)&&(R2==NULL))  
        return 1;
    if(((R1==NULL)&&(R2!=NULL))||((R1!=NULL)&&(R2==NULL)))
        return 0;
    if(T1[R1].Element!=T2[R2].Element)
        return 0;
    if((T1[R1].Left==NULL)&&(T2[R2].Left==NULL))
        return Isomorphic(T1[R1].Right,T1[R1].Right);
    if(((T1[R1].Left!=NULL)&&(T2[R2].Left!=NULL))&&
        ((T1[T1[R1].left].Element)==(T2[T2[R2].Left].Element)) )
        return (Isomorphic( T1[R1].Left, T2[R2].Left ) &&
            Isomorphic( T1[R1].Right, T2[R2].Right ) );
    else
        return ( Isomorphic( T1[R1].Left, T2[R2].Right) &&
            Isomorphic( T1[R1].Right, T2[R2].Left ) );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正文之前 在之前的【离散数学】图论中谈到过图的同构,今天我们来谈谈树的同构: 同构树同构有根树同构二叉树 正文 同...
    胖若两人_阅读 14,295评论 1 6
  • 03-树1 树的同构 (25分)给定两棵树T1和T2。如果T1可以通过若干次左右孩子互换就变成T2,则我们称两...
    有苦向瓜诉说阅读 302评论 0 0
  • 树的概述 树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数据结构,树与前面介绍的线性表,栈,队列等线性结构不同,树是一种非线性结构 1.树的定...
    Jack921阅读 4,432评论 1 31
  • 你笑着说 你的多篇文字里有我 那些庸常的点滴 在你笔尖一一细数 因你的文字里有我 我去读你的诗歌 不经意掀开一页 ...
    之之坔阅读 251评论 0 0
  • 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所以我把我所学所感收集整合分享出来,希望不仅能提高自己,也能给伙伴们带来或多或少的收获。 在当今...
    牛小丫53阅读 1,004评论 10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