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
立足每一个 尊重每一个 发展每一个
2018年1月21日第一次读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我写下了这样一篇文字:
寻找“适合的教育”
——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
这应该本书中篇幅最长的文章,整整七大版块的内容,将在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生的走班制度剖析的相当深度。细读下来,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的事例论据,有数据的,有访谈内容呈现,让整个研究相当的丰满。
作为小学班主任,极少涉及高中的相关教学及研究,初看时,文章中的写实论述真的很吸引我,许多观点、理念确实也适用于各个学段。如“走班制不仅是一种授课形式的变革,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层次变革。”再如“走班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自己的成功……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价值从可能走向现实的保证’。”当前我国高中已进入全面普及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以往关注学生知识技有的掌握,开始转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原来的“甄别人才”转向“人人成才”,以此,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成为了学校的转型之举。这样的转变,势必带来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的变革。基于这样的背景,高中的“走班制”有明确的高考背景,因此产生的系列问题将会影响着每一位高中生的学业及人生发展。文中提到的“自主选课的疑惑”、“班级管理功能弱化”、“分层带来的心理困扰”、“班级归属的茫然”、“师生沟通的无助”都是切实存在且急需改变的。因为这样的变革更多的还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改变,学生们依然需要在“走班”时,承受高考的压力。
相对高中的学业压力,小学的“走班”就显得更加的突显学生个性和喜好了。现在武义的各小学都在开展校本课程,以我们学校为例,每周三的下午就是学校的和乐课程,老师们从一开始的喜闻乐见到现在的谈及生厌,学生们从兴奋激动到索然无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这就是走过场的课程,学生的兴趣点开始逐渐消失,老师的负担在加重都成为了课程名存实亡的条件。细细分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
一、并不是真正的自主选课
从一开始课程的选课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因为学校设定课程时,对每个课程的上报人数是有限制的,那么这势必造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程,那么学生的对于课程的学习,更多的不是喜欢,而是被动的选择,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的热度一定不理想。曾经有一位学生在写给我的信中,向我提议:程老师,您是否能让我们真正的自己选课呢?像现在,每周三下午就是浪费时间,我根本不喜欢自己现在选的课程。这是我早就想到的问题,然而,我们确实没有办法去做,因为真的让学生自选课程,这两千多名学生的学校的三十几种课程一定会出现有些多的一个教室是装不下,有的课程鲜有人问津的情况,这样无论是对于上课的老师,还是对于学校管理都是极大的困难与挑战。我理解学校的安排,但如果我们在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放慢变革的脚步,毕竟我们不是高中生,没有急着需要这样的变革来适应评价制度的改变。或者,我们可以与更多的机构合作,给学生提供足够吸引的课程和老师,甚至开辟校外课堂,以更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社会经验与个人能力。
二、教学秩序的混乱
几乎每一个和乐课程的老师都有着这样的困惑:因为小学生自主能力的欠缺,自控能力的不完善,所以每次上和乐课程,管理纪律成为了非常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学生总是一副“不是班主任”不听的架式,有的甚至干扰课堂秩序,以致不能正常上课。文中虽也有提到高中生也有这样的情况,但在高中这仅仅存在于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身上,偶有出现迟到、旷课的现象。而小学生完全不同,他们非常清楚,任课老师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周一次的老师,一般不会批评,不会责骂,更不会惩罚,于是有恃无恐地在课堂上捣乱。作为老师,确实也不能对这样学生进行惩戒,以至于学生感觉这样的课程,就是提供给他们休息的。记得我在上“演说家”课程时,就有几个学生总是在上台展示的时刻,做一些哗众取宠的动作,并配以奇怪的“音效”,引得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导致课堂无法进行下去。或者是每次上课,人数都会不一样,有时会少,有时会多。少的呢,说是比赛或者补作业去了,多的呢,是因为其他课程的老师不在,就留在了自己的教室里,因为无处可去。
三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文中指出“走班制和教学质量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从行政教学走向班教学转型,需要转变的远不止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形成支撑走班制的管理机制与责任机制。”这确实是“走班制”得以顺利实行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走班形成的临时班级,虽然没有行政班的固定,但也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他们在喜欢的课程中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体验共同学习的快乐。然而,任课老师对于课程最终评价的随意性,让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缺少了应该有的难度和挑战。一般情况下,任课老师都会以鼓励为主,给所有参与课程的学生打最高等级的成绩。那么学生就会开始觉得,我反正努力不努力都不影响老师的打分,加上如果任课老师与班主任老师不沟通不协作,那么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学到的一定是少的可怜。
当然,“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上起到了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孩子在一个学期后的成果,学校会在期末的“梅郎小镇”的活动中给每个课程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站在学校的舞台上分享自己的所学所获。但如果我们的“走班制”要长久地走下去,一定需要更加完善的走班制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一定需要提高学校课程多样化建设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组建教育联合体,提高资源的供给能力,让学生真正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的教育。
同时,看到了3月2日董雪梅老师上传的读后感,相较而言,董老师更多的结合自己女儿走班的实际感受的访谈来理解了高中走班制的利与弊。真实有感。说实话,自己只是听说高中的走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并没有真正深入去了解,去体验过。于是在之前的读后感中更多的结合自己学校的课程来谈了自己的看法,但一切都似乎过于肤浅,今天我试着换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篇文章。
一、关于问题的提出
关于高中的走班制,来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改革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使得走班制从选修课程延伸至必修课程,逐渐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的基本模式。这部分内容明确了改革的必要性。
二、关于文献的综述
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呈现了“国外走班制教学研究”和“国内走班制教学研究”。
“国外走班制教学研究”: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里斯的“活动分团制”——欧美国家的中学教育走班制为主要组织形式——20世纪50年代,分层教育在英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实施——澳大利亚从初中阶段开始形式多样的分层走班教学——芬兰学校提供多种课程方案。
“国内走班制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单科到多科走班,从简单地为了学生分层而逐渐成为涵盖必修、选修的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上世纪80年哇啊,华南师大附中实行“物理学科按学生学习程度分班”,成为走班制教学的萌芽。20世纪90年代至今,走班制教学模式由单学科演变为多学科走班教学。
而国内的研究,从“选课走班与学生发展”——不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走班制教学的实践模式”——一是全员、全科走班,二是部分学科走班;“走班制教学的问题与反思”——弱化学校及班级的管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三、关于研究方法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呈现了两个版块的内容:首先是“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访谈设计。两项设计的研究目标明确,调查问卷是对高中走班制实施情况的了解,对学生学业生活转变及适应状况的了解;而访谈更多的是个性化的了解,一些不能用书面文字表达的描述,需要通过访谈来展开研究。
四、关于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更多的是问卷的分析与解读,主要通过:学生对走班制的主观态度(总体赞成)、学生对走班制的适应性状况(多数能适应)、走班制的推行存在学校差异(差别较大)三个方面进行了“走班制”目前实行的各项调查问卷的解读。在这里不仅仅呈现了统计图,还结合了部分学生的访谈记录,更直观更客观地分析了走班制。同时给出的数据与分析相当的客观,不仅仅只有正面的,不“拔高”,真实地呈现了目前“走班制”给学生带来的利与弊。正确面对差异,才能真正思考方向与去路。
五、关于带来的转变
在文中提出走班制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最主要的表现在: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人手一张课表;新型班级形态的出现——教学班成为主要授课形式,真正从分数公平走向内涵公平;同伴关系的扩展——从同桌的你到课程同学,课程同学的出现,使得相对稳定的同桌关系不复存在,却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师生关系新变化——配备了成长导师,老师真正从管理走向引领,转为学生的导师、咨询师、教学顾问,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这些转变,让学生面对教育教学更主动了,不再是一个模式的展开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个性化的课程。
六、关于带来的挑战
任何事物的转变都有可能带来新的挑战,走班制的实行,让原有的传统教学开始转变,转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疑惑,如课程该怎么选?教学秩序在变乱?分层带来的心理困扰,学生产生了否定自己的心理状态,班级归属的茫然,师生沟通开始无助,责权开始不清等等问题。这些内容的呈现应该源于数据的分析与学生的真实访谈。
七、关于适应的改进行动
在选课走班制度的变革下,学校可以做些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教育需要变革,所有的变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那么学校、老师可以作为的又有多少?文中提出:(一)提高学校课程多样化建设的能力,学校应该创设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以弱化选课的疑惑。(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如何选,是否只是因为兴趣,或是只是因为高考必需,这需要学校给学生一个正确客观地引导。(三)完善走班制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走班不代表无人管,权责清晰是必须的。学校利用各种制度、平台完善远程管理,促进有效监测。(四)组建教育联合体,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无论是哪种教育,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那我们就必须整合融通,学校之间,家校之间、校区之间互相协作,促进更高效的育人。(五)改造学校空间布局,优化教育建筑功能。这才能使走班走的更合理,更合适,更恰切。
八、关于自我解读
走班更多的是在改变我们原有的固定的教育组织形式,如果仅仅是从形式上有所改变,而非从本质上进行转变,那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无论是高中,还是小学,在实行走班制之前,必须有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必须有全面的学生基础调查研究,必须有完备的评价监管体系,才有可能让“走班”真正发挥其特有的功效,让我们的教育更立足于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