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夜里,小儿捧着小灯,护着那烛光,在喧闹与晚凉里勾画出一抹温暖。这情景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姑苏城外看到的那盏明灯。
大约十二年前,我初到苏州。小桥细水精致的园林,有一份新奇。工作之余,我城内外转悠,希望找寻一份安心的景致。
去灵岩山的时间是一个下午,坐在游4公交车上晃晃荡荡,当时去木渎方向的路面在整修,尘土飞扬,车子缓慢而行。在木渎古镇下了车,古镇洁净整齐,安静的空气里有流水的声音。印象深刻的是那卖酒的铺子里摆满了一缸缸老酒,溢出的酒香随风飘满了巷子,轻轻吸下鼻子,便是满满的醉意。
从山塘古街出来,远远便看到灵岩山的山门,秋风吹过,夕阳的余晖里,巍峨的山门颇有气势。灵岩山原本是太湖烟雨中的一座荒山,久经风雨,自自在在,孤孤单单。但山有灵气,不甘寂寞,据说后被吴王夫差选中,在这里构建行宫,从而开始热热闹闹,起起伏伏。进了山门是登山小道,山道两侧是茂林修竹,郁郁翠翠,自有一番风景。
盘旋而上,沿道先后有“继庐亭”,“迎笑亭”,皆是风光迤逦,观景的好地方。偶尔可以看到下山的游客,在拐角处,有一阿婆在卖酸菜,小竹篮里是腌制的野菜,白色的纱布半遮掩着,一元钱一份,入口酸酸涩涩的,却有丝丝的甘甜回味,经久难忘。
沿道而行,远近皆有景色,走走看看。夜色慢慢来了,山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惊起的鸟儿唰一下飞过,安静里透着神秘。
近山顶处有一寺庙,经卷清香古塔钟声,祥和舒缓的让人不忍心来打破这里的宁静。夜来了,寺门关了,黄色的围墙在夜色里更显肃穆。秋季的天空高而干净,皓月冷冷照大地,悠悠而过无人管。山下的姑苏城已是万家灯火,站在山上,看那处处的灯火是那么小而不起眼,想起书上说:“大道无情,视万物为刍狗。”,我不清楚大道的规则,但每处灯火里应各有各的故事和悲欢离合,一生一生,一代一代,不断延续。回头看那世界,一墙之隔,寂静肃穆,淡淡的香气环绕,神圣的如同飞天之外,寺内的人应缘放下,清香一枝,无事商量,静坐天亮。站在那里,不断看着山下与山上的两个世界,便发现,人想多了,便傻了。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暖北枝寒。
或许这是同一个世界。皓月当空,秋风凉凉。我迎着山下的灯火而去,想起曾在这山上住过的一位老人。
有一年,有位老人来了这里。他曾掩门而坐,十年时间,通读三藏,遍地金莲,八万四千朵,他喟然一叹,却只轻取一枝。物我两忘,本天地皆归,然飘摇年代,虽心如止水,却满含慈悲,他深晓“言行,君子之枢机。”,极少抬眸,也不言语,但以威德之行,平常话语,留下般若文字,然后悄然西去。大德已去,灵岩悠悠,然文钞话语化作一盏盏明灯,随心而住,照亮天涯路,温暖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