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经典问题聊起
当你的孩子回到家,告诉你他(她)的考试分数的时候(可能60分、90分、100分),你会怎么反应呢?
我以为我是这样的:问一下孩子之前同科考试的成绩。然后如果有进步就表扬她,如果有退步就一起看一下为什么。
可是后来找外婆、爸爸、和心心“核实”了以后,发现原来我和大部分的“中国式家长”一样,会问心心,其他小朋友的考试成绩、会问她考第几名。(至于为什么“我以为的自己”和“我实际上的自己”并不一致,会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面分析。)
这样反应的直接结果就是,心心只有在考得好的时候才和我说,考得不好就不说。如果我追问她不想透露的成绩,她会非常不高兴。这也增加了我们之间的隔阂。
最近和爸爸交流了一下心心的情况、自己又深入思考了一下,感到最为“严重”的后果在于:我对于成绩的关注,导致心心去追求一些表面上的成绩,而不是实际的成长。
比如,心心的英语成绩一直不错的。可是,她平时是不“读英语”的、碰到新词不愿意查字典、也不愿意背诵。如此,虽然她的成绩尚可(这仅仅表示她做题的正确率高而已),可是实际上,很多单词的发音都不准确、一碰到不懂的单词就来问我、语感也没有培养起来。
我一直引导她,英文真的很简单,每天跟录音听朗读十分钟、不懂的单词自己动手查字典(已经给她安装金山词霸了)、看到好的句子背一下、记一下。这样就好了。可是总是想不到一个办法让她关注提高自己真正的英文水平。真是头疼。
归根到底,还是我对于成绩的关注,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导致心心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些“看得见的”、“妈妈关注的”地方,而忽略了基本功的培养。这是我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我想到了平日里和心心的沟通时的种种“场景”。我有没有更加多的关注她的成绩而忽略她的感受?我有没有在她想和我分享有趣的事情时因为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不耐烦?我有没有希望帮助她培养良好的习惯可是自己去没有办法坚持,比如每天的英语朗读、每天记日记、每天练习计算。
我面对成绩的态度
细思之下,实际上,我并没有能够始终做到,无条件的爱。
我回想怀孕的时候,我时常轻轻抚摸肚子里的心心,心想:有一个健康的宝宝就好。
心心刚刚出生的几个小时、几天,我看着她,就像看着全世界。那个时候,我想:“心心,希望你健康、开心地成长”。
心心小学前,我和爸爸带着她到处去玩,度过开心的时光。
心心上小学,慢慢我开始关心她的成绩、关心她做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她一拖拉我就着急,她考试不好我就焦虑,小升初怎么办?将来怎么办?
慢慢地,“无条件的爱”变成“有条件的爱”。考得好妈妈才开心、才“爱”你。
还好有一点我做得还好,并没有把成绩和“奖励”挂钩,该出去玩就出去玩,这个和成绩没有关系。只要功课完成,有时间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可是,我并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实际上,我也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期望(可能是自己对自己未完成的期望)加在心心身上,期望她是一个“完美的孩子”、期望她做到很多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首先我应该要调整自己,自己的期望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而不该加在孩子身上。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个朋友圈的笑话:
孩子因成绩不好, 又被妈妈骂笨鸟,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呢?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想分享两条。
一是爸爸转给我的一个Ted Talk。Julie Lythcott-Haims ,How to raise successful kids — without over-parenting 。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演讲。对于目前的我,非常有启发。演讲的主题是家长要更多地发觉(观察)、关注、培养孩子的兴趣,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孩子成才为他(她)自己想要的样子。Julie说:
it's my job to provide a nourishing environment, to strengthen them through chores and to love them so they can love others and receive love and the college, the major, the career, that's up to them.My job is not to make them become what I would have them become, but to support them in becoming their glorious selves.
中文大意是:我们(父母)的责任是提供一个环境、通过爱和家务(没错,是做家务!)让孩子学会“爱”和感知“被爱”。至于孩子将来选择怎么样的大学、专业,那些都取决于孩子自己。我们的工作不是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变成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我也非常喜欢她说的下面这一段,尤其是“克制住想问一下数学成绩的欲望,和孩子聊学校的午餐”,真的easier said than done,真的会心一笑,原来我并不孤单,原来中西方的家长都是一样的。
instead of being obsessed with grades and scores when our precious offspring come home from school, or we come home from work, we need to close our technology, put away our phones, and look them in the eye and let them see the joy that fills our faces when we see our chil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few hours. And then we have to say, "How was your day? What did you like about today?" And when your teenage daughter says, "Lunch," like mine did, and I want to hear about the math test, not lunch, you have to still take an interest in lunch. You gotta say, "What was great about lunch today?" They need to know they matter to us as humans, not because of their GPA.
中文大意是:我们(父母)不应仅仅痴迷于成绩和分数。当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我们应该关掉手机、关掉电脑,看着孩子的眼睛,让她们看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喜悦,就如同我们看着刚刚出生的他们一样。然后,我们问孩子:“今天过得好吗?有哪些开心的事情?”当你的孩子对你说:“今天的午饭很好。”就像我的孩子这样和我说。虽然我心里非常想了解他的数学考试成绩,而不是他的午餐。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真诚地对他的午餐感兴趣。我们应该继续问:“午餐有什么好吃的呢?”我们的孩子应该知道,爸爸妈妈爱他们,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而并非一堆数字(成绩)。
二是最近听罗胖讲的“巨婴”,里面也提到了孩子的考试成绩,他的答案是,会问一下孩子的感受,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调整接下去的谈话内容。这背后的“心法”,实际上,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有完整人格的‘人’”。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罗胖说:
我们中国式父母经常说我对你好,那不叫爱,那叫摆布和控制。爱是什么?正好是它的反面,叫理解和接纳。
真的很希望爸爸可以听一下这一期“巨婴”。这样,下一次,再叫心心“洗手”、“穿衣服”、“多吃肉”之前,想一想,是不是你不说,心心本来就会去洗手(减少唠叨),她觉得冷了就会穿衣服(避免唠叨),如果她不觉得冷,我们就理解和接纳,不用一再叫她一定要穿衣服。她不吃肉是不是因为吃饱了、或者肉不好吃、或者她真的不爱吃猪肉(理解和接纳)。
当然,我要自我提醒的地方就更多了。
其实,以上两点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陈述方式,说了同一个道理。
知易行难。关键还是践行。
心心的评语
- 那一堆英文是什么意思啊?看不懂。(所以我翻译了。其实翻译的过程也是一种再次思考和内化的过程。谢谢心心。)
- 已阅!这篇可以发!(这孩子太霸气了!)我还特别问了,里面写到你的英语学习,发出去你OK么?她说“这个可以的”。
交流
- 你是怎么看待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呢?
- 你会如何和孩子讨论他(她)的成绩(和排名)呢?当然,不讨论也是一种做法。
有想法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一起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