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13林氏医门学习第237期
(一)大补宗气是治疗慢性心衰的不弃之法
心衰患者普遍存在气短、心悸,动则加重。
严重的患者在就诊时常描述说,感觉心中提不上气,气欲断而不能续,心脏就要停跳一样,心中极度恐惧不安。
传统的病机分析将二症分开来分析,多认为气短是肾不纳气,心悸系心气亏虚或水饮凌心。
其实气短、心悸多同时存在,应为同一病机。
宗气司呼吸以贯心脉,宗气亏虚不能司呼吸则气短,甚则提不上气,不能贯心脉则感心悸心慌。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从宗气下陷入手治疗心衰,效果快捷显著。
心衰患者宗气亏虚的辨证要点是:气短喘息,心悸,甚则感到气欲断而不能续,心跳欲停。气短系患者诉提不上气,与胸闷为主有很大区别。
只要有了这主症,临床上我们就选用《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生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为基本方。
临床运用技巧:必加人参10g;黄芪宜重用,多用50~60g;升麻、柴胡宜轻,一般仅用3~5g;知母苦寒,易伤阳气,一般去掉。
(二)温补肾阳是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基石
心衰以肾阳虚多见,多表现为面色黧黑、四肢不温,尤其以下肢不温、小便量少为主。
具有这几个症状,则需温阳化气,宜用《伤寒论》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加减。
临床运用技巧:去白芍,以其阴柔酸敛,不利于温阳。加干姜,以增强附子温阳作用。
若有阳气不固,症见头汗出、心胸汗出、冷汗、喘甚,加煅牡蛎、煅龙骨、山茱萸各30g。
心衰常见有舌干无苔一症,只要无其他阴虚火旺之佐证,仍从阳虚治疗。
这种舌苔的形成,一是与利尿药的使用有关;
二是系下焦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津液不得上承所致。
心衰以肾阳虚为主,很少有以肾阴虚为主者,即使有之亦为阴阳两虚。如兼有心烦热、舌干红、喜冷饮者,则为阴阳两虚,改用全真一气汤(制附子、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白术、怀牛膝),或上方合用生脉散,加生姜皮、大腹皮、车前子、汉防己以利水。
(三)健脾渗湿为消除水肿关键
心衰常见四肢水肿、胃脘痞满、饱胀、不思饮食、大便溏泻,或一咳嗽大便即出,一小便大便即遗等症。
若见之,则当健脾渗湿,在前两方合方中再加入茯苓30g,薏苡仁30g,即为参苓白术散意。
临床用药技巧:茯苓、薏苡仁剂量要大,必配黄芪;
四肢肿甚,加大腹皮、生姜皮;必佐理气,如陈皮、砂仁,可选1~2味,气行则水行;不可使用收涩药,以防阻碍气机。
(四)温阳化气为消水化痰妙法
心衰若见咳痰清稀,或如泡沫,则当为寒饮伏肺或水气射肺,治当以“温药和之”,方选苓桂术甘汤。
临床使用技巧:佐干姜增强温阳作用;痰饮多,加细辛,少用止咳化痰药,重在温阳化饮。
临床上,我常从以上四点入手辨证组方,常常获得非常满意的疗效,虽看起来极为平淡,实乃多年摸索所得。
总而言之,心衰病位在心、肺、脾、肾,中医辨证用药尤以肺、肾为要。大凡喘、肿之症为心衰最突出表现,从肺、肾入手,喘平肿消,从脾、肺或心、脾入手,补肺健脾,或补益心气健脾。
另外急性心衰,大家需要掌握破格救心汤
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先生常用一首方,常在急性心衰,心脏衰竭方面用的很多,我在临床中,用在慢性病上也有独特的效果,让我受益匪浅。
从师父那里回来后,改良了破格救心汤的剂量,称之为小破格,对于临床中出现阳虚,脱证,汗多,水肿,心衰,低血压,晕厥,取得良好的效果。
蒸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30-45g、人参/红参20g、山萸肉45g、生龙骨45g、生牡蛎45g、磁石30g、麝香0.2g
由于麝香比较贵,没有昏迷,意识障碍,心衰,急性卒中我一般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