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词语的权能,词语是能动的,词语不仅「说事情」,还「做事情」。词语能让别人做事情,词语能控制人的思想。词语对思想的控制: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中立的词语。因为大多数的词语,都有它的立场和逻辑。你使用了这个词语,就站在了它的立场,进入了它的逻辑,你就无法独立地思考,而只能得到它的结论。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要用中立的词语,以免我们的思维受到干扰。反过来,当我们要营销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就希望找到那些立场鲜明、逻辑强大的词。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把一个特定思维植入人的潜意识。思维是用词语思考的,植入词语,比植入思维更尖端。盗词,比盗梦更深入,更前端。”
「词语」有两大权能:①控制人的思想;②让人做事。
我在这里更深刻地体会到『词语』对「思想」的影响,用词也在反映着思想。一方面,关于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用错词就像上错船一样,思想早已偏航,但在大海中因为自己对「词语」的敏锐度不够,自己分辨不出方向,便不自知。其次,每个人对「词语」的理解不同,对词语的理解,并不在意识的范畴,而在潜意识。因为,人很少停顿一下,静下心来品味、琢磨『词语』背后的含义,只是无意识地使用这些词进行表达。但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会发现,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词语」,但每个人对词语的理解不同,这些理解极具个人色彩,跟文化背景、过往经历、经验、环境、教育等有关。如果在聊天时,没有核对双方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在『词语』层面达成共识,沟通基本上是无效的,而且是误解的源头。因为每个人在用自己对『词语』的理解理解他人的表达,而不是用对方对「词语」的理解理解他人的表达。
其次,使用「词语」表达的时候,「词语」是一种立场、态度、意志力的呈现。自己使用的『词语』首先是一种自我表态,其次,他人也是通过「词语」建立对自己的认识和印象。人与人的关系有三种,①控制他人、②被他人控制、③互相尊重独立,现实中常见的是前两种情况。也就是说,为了方便管理,在关系中,不成为控制者,就不自觉地成为被他人控制的人。过去我以为控制是一种强势的行为,现在我才明白,控制的工具是「词语」,控制的背后是思想层面的较量,较量的是意志力。
「词语」是控制思想和指挥人做事的工具。在营销上的使用是,在写文案的时候,要斟酌「词语」,找到能够影响受众的「词语」。
华杉老师讲道:“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这个词,他说语言游戏是在游戏中建立规则,又在游戏中不停地修改规则,很是麻烦!语言的原初形式和原初语言,是孩子开始使用语言时的语言形式。我们看语言简单形式时,遮蔽我们的日常语言用法的精神迷雾消散了,我们看到的是线条清晰、明明白白的行为和反应。举例来说,人们常说的「大白话」,如‘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就没有精神迷雾,只有线条清晰、明明白白的行为和反应。”
斟酌词语并不是用晦涩的词语写高深的表达,而是在写的过程中,一层层褪去那种想要管理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心中贼。使用最简单、直白的「词语」传递信息。
我在这里理解川普总是用简短语句、直白词汇表达他的意思和煽动性参与竞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