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18,2017年8月22日 第四周 朱自清 周
一、今日小理论
“虚假同感偏差”:
理论内容: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实验来源: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
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
(2)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3)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
当被试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Ross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也就是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常!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
在第二项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假想的情境和纸笔的测试,而选择了巨大的挂在身上的广告牌做实验研究。
这次来的被试是一批新的大学生。实验者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30分钟。实验之前,不告诉被试这家饭店饭菜质量如何,以及他们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此作为这样做的唯一动机。不过如果被试不愿意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这项实际的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第一项研究的发现。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
和上次一样,人们对于“持不同政见者”的人格同样十分极端的预测。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
显然,他们的估计以及对别人人格的判断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女性人普遍认为她身边的很多女性也同她一样吸烟。
启示:
1.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人,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生物多样性
2.不要被他人的好心相劝捆绑住,也许他们不是立足于你的需求,而是出发于他们自己的需求
3.“强人所难”也要讲究技术,最好给对方提供一个你不想让他选择的选项,反而会让对方卸掉“虚假同感偏差”的心理防备(吃饭以及秋裤,都是通样的道理)
寓言故事:以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
生活案例引入:妈妈喊你穿秋裤。
你爱吃的东西以为别人也爱,甚至受不了别人不爱吃
你如何,便会以为他人也如何,且要求他们必须如何。
二、今日电影
《跳出我天地》2000年戛纳电影节上映 豆瓣评分8.7
讲述了11岁的矿工之子比利·艾略特冲破重重阻力勇敢追求心中理想的故事
三、今日文章
1、《匆匆》---------节奏起伏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特点:一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
二、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创作背景:《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知识分子开始向内求,作者24岁。
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 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 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 留下匆匆的身影。
手法
一、节奏方面:
(急)在缓急中体现节奏这里的缓急主要是从作者叙述的语调和语速而言的,急则如火山喷发,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缓则如春风细雨,如山涧小溪。
《匆匆》以一串排比开头,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
(缓)而第二段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以平静甚至可以说是颓然的语调将第一段的快节奏降了下来,转入一种自我心理的陈述。
(缓)第三段则延续第二段的抒写,继续细致的刻画笔者所感受到的时光易逝。
(急)第四段则又回到第一段的节奏上,以六个问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虑,向人生发出一种追问。
(缓)而文章结尾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样是问句,却显得忧伤、淡漠,像一片轻盈的叶了落在读者的心头,久久回味。
正是这“急——缓——急——缓——”的变化,使全文有了灵动的生命,使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更能引起共鸣。
《匆匆》中的起伏节奏,还鲜明的体现在其一连串递进的问句之中。第一段和第六段都是如此。以第六段为例: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小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自自走这一遭啊?’’
每个问句之中都包含着对前一句追问的回答,而在这些回答稍稍安定下来时,作者又设计了下一个追闯,也正是在这……问……答也就是一起一伏之中,作者诠释了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匆匆”的体悟。
《匆匆》的风格是一种自叙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语,是很直白,素朴。
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拟人化的描写就为文章增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内容上的节奏变化。
如第三段中,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氅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作者将太阳拟人化,纯粹的伤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与无可奈何,为文章那种忧郁茫然的调予注入了一些鲜活的生命的东西,而这种生命的东殛的消逝又更带来凄然之伤。
散文语言蕴含节奏美
连贯的排比以它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连绵的反复反问也是一种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语句,使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的艺术手段。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量。
2、《荷塘月色》——文笔秀丽
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作者29岁。
朱自清,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整体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以第二段做气氛铺垫,第三段紧承第二段,诸多细节最能看出当时作者的矛盾心情。
第三部分:(第四段开始到结尾前)
这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
第四部分为文章结尾,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艺术特色
画面感强:1.多感官调度 2.重塑情境
语言朴素亲切、凝练、善用修辞(有利有弊)
名家点评: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感情真挚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 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技巧中,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3年10月,正值五四运动过后四年,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作者25岁。
两位作家身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想要借游览秦淮河滋润自己干枯的心灵,慰藉自己寂寞的灵魂。但是在游览的过程中,他们在灯影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亲身感受新旧文化的交锋,显得和这个环境很不协调。
两位作家乘兴而来,惆怅而去,深有感触,便相约写下这篇散文。
文脉梳理
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
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
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
作品主题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
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真情美
这篇文章表白最直露之处在作者对待歌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中表现的比较彻底。他从“觉得不太适宜”到“真窘着再拒绝了”到后面的议论。
作者说: “在歌舫划来时”他的“憧憬”“变为盼望”;他“固执的盼望着,有如饥渴”。而后面又写道他在“众目昭彰的时候”却感到“道德律的力” 的约束而“有所顾忌”,这正体现他“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
作者把自己矛盾的心情展现得一览无余的,使读得看到在人性与“道德律的力”面前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
四、今日收获:
1、“虚假同感偏差”:
让我想到在网上看到的小故事,一只被好心人挽救的猫头鹰,为了报答就买之恩,每天会抓一只老鼠给他的恩人,在猫头鹰看来,这是最好的东西,他的恩人一定会喜欢。
就联想到,人类,特别是做父母的,总认为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其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并不是和父母的想法和喜好一致。
2、朱自清的文章,我最喜欢的是《匆匆》这一篇,首先对时间的流逝描写的特别好,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的时间的流逝。
时间的流逝对小事、大事都是一样公平的,但是我写的时候,很难会把思绪及目光放在这样的小事上,朱自清先生却写的很落地,在读的时候,会有很强的画面感,感同身受。
类比也是十分贴切:读到“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一段时,忽然就想到了自己,算了一下自己已经走过来一万七千天了,回过头看自己走过的路,一下很恍惚。真的是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会匆匆的走,也会匆匆的来,这是谁也控制不了的,我们可以控制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过好每一分钟。
3、《荷塘月色》是小的时候课本上学过的文章,从新再看的时候,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作者的情绪在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借鉴,我们通常只是单纯的描述景色带给自己美感的情绪,很少将时代的、个人的,更多的思想情绪,通过描述景色的时候抒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