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式的榨油坊,对于像我这样的70后还是蛮有印象的,这样的记忆源于我的父亲。在我的儿时记忆里,我的父亲就是一位榨油匠。
那时的榨油匠,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还算得上是“公务员”,因为那时他们都是大队部安排的人员。有的榨油坊,甚至要管几个大队村民的菜油,是实打实的“民生单位”。
像那种老式的榨油作坊,80及90后已无法知晓,更别说现在的年轻人了。他们不知道,那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的洗礼。
难怪有人说,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一种财富。也许那样的经历没能直接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富有,但那至少是一份多得的精神财富,它会充盈你的人生阅历。
父亲是位党员,人特别能吃苦,也特别的任劳任怨。榨油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工作,又脏又累的,热天干活更是一种煎熬,难怪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职业。
榨油的工序比较繁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道工序就是炒菜籽。说起来很简单的,其实不然。首先你得有力气,一锅菜籽就是满满的一箩筐。说箩筐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一箩筐的菜籽大概是80到100斤。炒菜籽的师傅要站在一张比较高的凳子上,用一个半圆形的木桨在锅里不停地将菜籽来回翻动。木桨上系上一根粗麻绳,绳子的另一头及在上方的木梁上,这样就可以利用杆杠的原理省不少的力气。其二,炒菜籽时比较热。在菜籽翻动的过程中会有热流反扑过来,让一般人受不了。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火候的拿捏要精准。火候不到,榨出来的油不香,火候过了,菜籽糊了,榨出来的油不但颜色不清爽且味道是苦的。一名优秀的榨油师傅,他可以凭感觉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着香气就知道菜籽的火候怎样了。
炒好的菜籽要用大铁瓢捞出来,然后送到专门的房间平铺在地上凉着。
榨油的第二道工序就是粉碎。将炒好后且已凉透了的菜籽用铁畚箕倒入粉碎机中进行粉碎。粉碎是要将发现的其他东西挑出来,防止将粉碎机卡死。另外要将粉碎好了的粉状菜籽及时扒开,防止堵塞。这道工序还算简单,只是这样的动作要至少两次才算完事。
榨油的第三道工序就是蒸菜籽粉。这道工序倒是简单,就是将粉碎好了的菜籽粉放在蒸锅上蒸熟就行。用一口大铁锅,锅里放大半锅水,然后将一个定制的半圆弧形大蒸笼架子放在锅上,再在架子上摊上一场白色的正方形的布条,最后将粉碎好的粉料倒在蒸锅的白布上,盖上锅盖大火蒸熟即可。(师傅们的米饭就是在蒸笼里用铝饭盒蒸的)
第四道工序就是将已经蒸熟了的粉料连同白布一同快速地拎出来,交给做饼的师傅。师傅会事先用两个专用的大铁环,然后用一些稻草做成不漏料的草坯,将白布上的蒸料倒入铁环中,然后用脚不停地踩。在踩饼过程中,将草快速地裹住物料,这样饼就做好了。将多个已经做好的菜饼按规定的方向放入定制的榨油机里,用木楔子将菜饼固定好,直到所有的菜饼都已进入榨油机中就算完成了。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开始榨油了,这也是所有工序里最辛苦的,因为它需要大力气去推动大铁锤去挤压。前面所有的准备都只为榨油,而出油率的高低则与每一道工序是否完美有关。
榨油机的大铁锤是个庞然大物,它需要至少三个的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为了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以便更好地使劲,为了减少工作时的枯燥无聊,师傅们往往是喊着号子干活。在那样的号子声里,油饼被挤压的越来越薄,而流入油缸里的油也越来越多。为了将油饼里的油尽量地挤压干净,师傅们需不停地往榨油机里打入楔子,直到榨不出油为止。
老式榨油坊,在分田到户后不久就慢慢地被自动榨油机所替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消失的不只是那样的榨油坊,还有那响亮的号子声,还有那份已被尘封多年的记忆。若不去忆起,那样的记忆也会越看越发黄,最后连影子都在模糊里消失殆尽。
也许自己是七十年代的人,也许是那个年代的人都有深厚的怀旧情结,有时在用菜油煎鱼时,就特别喜欢那样的香味。只有我自己知道,与其说是喜欢飘香的菜油,倒不如说是我在怀念小时候的时光和那个年代给我的温暖。
你或许和我一样经历过那样的生活的拥抱,但或许现在已将那片记忆淡忘,我只想用这样的方式帮你找回那份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弥足珍贵。或许你不曾听闻过我所唠叨的,但听完我的唠叨,或许你不为所动,或许会有所感动,或许有所感悟,但不管怎样,生活需要有故事去点缀,生命也需要一些经历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