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曼巴笔记。
不知是因何缘故,我的肠胃蠕动一直不是很好,思虑再三,觉得不妨做些运动来改善下,毕竟哪怕无效,通过锻炼也能提高身体素质。于是就上网搜索了一些可以在室内从事的运动,结果还真有,而且介绍了好几种,诸如瑜伽、腹部呼吸法等,最终在多种方法中,我选择了一种看起来比较可行的方法——学习动物用四肢走路。敲定方法,就给自己制定计划,每周至少进行两次,每次不低于半小时。
我预想这个运动应该会比较轻松,估计很难出汗,就额外增加了俯卧撑和跳绳。
一开始还好,除了不适应四肢着地行走外,其他都如预想的那般。可几圈下来,就发现不对劲了,我开始喘气,随着圈数的增加,气息越来越不平稳,身体开始发热,很快就发现手臂很酸,终于坚持不住,我一看时间,十分钟不到。。。
无奈之下只能起来走几圈调节一下再接着爬,一开始还好,可以连续爬四五圈,后面就不行了,只能一次性爬三圈,越到后面越难,多次产生趴在地上了事的念头。不过只是想想而已,因为我清楚这时候一定不能停下,否则今天的运动就要宣告失败。就像长跑一样,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跑累了一定不要马上停在原地,因为一旦停下来再想开始就难了,这时应该选择放慢脚步,哪怕走也比停下来好。所以我累了就站起来走,靠着这种节奏转换,我最终坚持到三十分钟,期间多次忍不住去看手机,特别是最后的五分钟,仿佛过了好久好久,终于明白为何会有“度分如年”这一说法!
接着,就开始下一个项目——俯卧撑。结果,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从开始到放弃”,因为就做了两下,双臂就支持不住,整个人就累趴了,只能终止,继续下一个项目:跳绳。好在双脚还是比较争气,顺利完成预定的一百下,而且感觉脚上还有余力,但考虑到第二天可能会走不动路,毕竟好久没有运动,需要循序渐进,所以按耐住内心的冲动。到此,第一天的运动就结束了。
通过这次的经历,我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知易行难”。有些事想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去做,往往不轻松,因为总会出现一些意外。一开始我没有想到原来在地上爬这么累人,甚至比站立行走要累得多,自此,我发现自己看那些四肢行走的家伙,眼中充满了敬意。
回顾整个过程,我发现之所以这么累的原因是:一开始自己过分高估自身体力,低估了这项运动的运动量,导致一开始过分激进,很快就因为运动过猛,消耗过快而感到疲累。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跑一千米的经历,当时也是觉得一千米很短,可以轻松完成,需要考虑的就是时间问题,于是一开始就全力冲刺,结果一圈下来就乏力了,最终只能走完全程。因为对自己期望过高,所以给自己设置过高的目标(后面额外增加的俯卧撑和跳绳),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一半都完不成,比如我原本计划,做20个以上的俯卧撑,结果就做了2个,想想都丢人,好在就我一个人知道,要不真的不敢继续这项运动了。不过我发现,自己不是个例,身边许多人放弃的原因也是如此,一开始信心满满,设置了很高的目标,结果一执行,现实和理想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最终因为接受不了这种落差,而选择放弃。
当然,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过程中做出的合理调整,因为之前有过长跑失败的经验,所以我清楚不能停下,而是选择换种方式走,最终得以完成。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时,只要开始做了,就要接受不确定性,承认计划是可变的,这样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许多计划失败的原因就是过于在意计划本身,不愿意随着变化而调整,一条路走到黑,最终真的看不到光明。
最后,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要想克服“知易行难”,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做事前,尽可能看低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倾向,这是多数人失败后才能吸取的教训,只有懂得低估自己,不设立过高的目标,准备工作做足一些,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大一些。如果实在没法做到,也有办法,那就是在开始之前默念100遍:南无阿弥陀佛。
题图摄影:geralt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惊喜一刻】
知道了就去做,哪怕失败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知道了却总不去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一次又一次地从手中溜走,然后一拍大腿,哎呀,我怎么这么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