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俗世的幸福,做一个心怀美好的人吧
——————致敬芥川龙之介
一日同事问: “罗生门什么意思?”想起了书架上的那本书,于是答:“一部日本文学作品。”总觉得这答案有些敷衍,于是百度:罗生门指生死之间的一道门。瞬间对那本立在书架多时的书产生了兴趣,本以为是长篇小说,不曾想是由十几个短篇组成的合集,《罗生门》只是其中一篇。
读前先查阅了一下作者,芥川龙之介,35岁服毒自杀。又是一个自杀的日本作家,虽然大家都说日本是个有自杀情节的民族,但一个世事洞明的作家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依然是不可理解,生命不该是最宝贵的吗?
作品的基调是灰暗的,景色、人物和心境都给人空旷荒凉压抑之感。是译者选择作品的缘故,还是作者的作品都是这样的格调?我倾向于后者。《橘子》本是描写姐弟情深的文章,姐姐要去做女仆,从火车上抛出几个橘子犒劳在车外送行的弟弟们。但姐姐粗鄙的形象、邋遢的装束、昏暗的月台、空荡荡的火车和贫瘠的大地,字里行间无一不让人感觉粗陋、卑贱。更别提《罗生门》、《竹林中》,对人性的自私和利己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作者自杀的原因:人间即地狱,了无生趣。
循着一个个短篇读下来,我似乎找到了芥川龙之介人生的人生信条:他是怀疑论者和理想主人者。《西乡隆盛》中借由老绅士的口,芥川龙之介宣布了自己是怀疑论者,对于千万人确认过的历史,他持怀疑态度,就像芥川龙之介也不相信自己,他不相信自己的作品会流传百世,他这样的人注定是浮萍吧;《开化的丈夫》告诉我们他同时是个理想主义者。坚信“为理想献身,死而无憾!”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他坚持寻找到能迸发出“爱的火花”的婚姻,发现千挑万选的妻子不爱自己的时候,他以为妻子“爱情的火花”属意的是情人,结果妻子的情人不止一个,他的理想破灭了。
信仰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正是因为怀疑和理想化,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充斥着阴暗、冷漠的氛围。如果说《罗生门》、《竹林中》事发极端的话,《鼻子》、《戏作三昧》等大多表现凡俗生活的题材,作品体现更多的是人性的恶趣味;《毛利老师》中的毛利老师热爱教育、敬业执着,但却受到同事的排挤和学生的嘲笑;《秋》中的姐姐将自己喜欢的男孩子留给妹妹,收获的却是妹妹的醋意、嘲讽和敌意。如此这般,芥川龙之介走上自杀之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作为读者,总想在阅读的时候,揣度一下作者,如果他不是总看到生活的背面,是不是就不会自杀,进而能为我们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读到《地狱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错了,普通人是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衡量艺术家的.芥川龙之介选择这条不归路是理性的选择,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或想不开.良秀---一位宫廷画师,为了艺术追求,不惜泯灭人性,他的房间阴森可怖,豢养着蛇、猫头鹰,桌子上的饰物是骷髅.为了绘画逼真,他用铁链把徒弟捆绑起来,观察徒弟的挣扎;让猫头鹰追啄徒弟的眼睛,观察徒弟逃窜的狼狈与绝望;甚至看到女儿被火烧,他拿起画笔,脸上浮现出的是无法描述的光辉.周围的人一致谴责他铁石心肠,该下地狱.而当良秀绘制的地狱变屏风最终呈现时,所有人生出一种奇妙的庄严之感, 都被艺术震撼了,仿佛切身体会到了炎热地狱的无尽苦难.画作完成的第二天晚上,良秀悬梁自尽.
我们普通人认为生命是最高贵的,亲情是无价的,而艺术家把艺术看作高于一切.在此悼念芥川龙之介三分钟!向他致敬!
三分钟完毕,我却感觉有点像学校里警察叔叔的报告一样,给小朋友讲好多犯罪案例,目的只有一个;不要向他们学习。连我13岁的外甥女都知道人活一世,要让自己幸福,而获得幸福的前提是必须相信点什么。自然是相信美好,相信人类社会之所以能繁衍生息下来,就是因为美好的人、事永远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