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这个时代对于文人才子来说好也不好,
好的是呢,贵族政权赏识才子,
不好的呢,才子太多,想混出个名声着实不易。
就说王维吧,唐宋八大家里没他,
但你能说他不是才子么?
有唐一代,诗书画乐都能称的上大家的,只有王维一个。
他的才气在整个唐宋两朝都鲜有敌手,
综合才气全面发展令其他才子望尘莫及。
但真要把王维归属到才子一列,又有些别扭。
风流倜傥、性格张扬、傲娇不走寻常路、
最好再能给大家带来些八卦,
这才是才子。王维啊,性格太静了。
王维的文静可能在他自己看来是修养的体现
他是个贵族,贵族子弟自然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出生名门,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9岁的时候王维就能写文章了,
15岁的时候游走长安,靠着自己的才气旅食京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即便自己的才气受到权贵的赏识,
漂泊的滋味相比大家都懂的。
21岁那年,王维状元及第,
当了个教育文化部长,开始了仕宦生涯。
然而体面的位子没坐几年,
他看了只有皇帝能看的狮子舞被贬职到济州,
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
一个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刚刚步入仕途,
对未来饱含期待,有无限的憧憬,
但发现自己被人遗忘在偏僻的角落,
陪伴自己的只剩下空山幽谷,明月冷松,碧湖清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纵然王维天性淡逸,超然物外。
但生活的重担压力迫使他还不能就此隐居。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长兄如父,纵然失意,为了家庭
还是的在职场加紧尾巴做人,努力挣钱。
为此他还违心的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写了封信
信件有多漏骨呢?
“他首先说那些隐居山野的文人逸士都是鄙陋之人,
见识太短,所守的乃是“匹夫”之节,大丈夫不为也。
然后又称颂张九龄大公无私,
为苍生谋福利,值得天下人景仰。
最后“跪自陈”,说明自己为张宰相的高风亮节所感动,
希望能够进入他的帐下,为朝廷排忧解难。
这哪里还是我们认识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
当然张九龄也没有亏待他,给了他个右拾遗的官。
王维再次踏上顺利的仕途。
可是张九龄这个人啊也是个诗人啊。
艺术气质太浓,自然看不起政治手腕,
不久就在与李林甫的争斗中败北,黯然离开首都。
据说他的离去,标志着大唐盛世开始从高峰回落。
王维呢,依旧不咸不淡的坐着他不大不小的官。
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其间,还曾赴河西节度使幕,在边塞生活了一段时间。
这期间老王平静的内心多了些慷慨激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射雕的不是汉家天子,而是胡人。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狂奔至四川。
玄宗出逃时,朝廷百官顿时分成好几派,
有忠心耿耿随皇帝逃往的,
有积极主动与新君安禄山合作的,
有自谋出路逃避山间乡野的,
也有摇摆不定、静观其变的。
老王属于哪一类,史料有限,不能做评判。
据他自己说属于忠心耿耿的。
做了俘虏后,自己吃药称病,准备潜逃,
结果引起叛军警惕,被抓了起来,
惨遭非人类虐待后不得已做了伪官。
老王悲伤之余写下了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也正是这首诗救了他,
后来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
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
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宫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
加之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
唐肃宗特此原谅了他,
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
此时的王维已经是个57岁的老人。
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老王经过这一劫,
官做的是越来越大,心却是越来越冷。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心都放在了礼佛顿悟中。
独坐悲双鬓,空发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中呜。
白发终准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学“无生”,就是领悟不生不灭之实相。
王维领悟了多少,我们无法考证,
大约六十一岁那年,他就到西天极乐世界去了。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