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文章中提到“产品模型”这个虚词,比如,创始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套成熟的产品模型。于是经常有人来问我:到底什么是产品模型呢?
他这么问,我也很为难,因为我也说不清楚,就是……一种感觉。
像初恋一样甜美清新……
我还是试试怎样描述吧。
1、
本来打算用一句话概括产品模型,憋了半天,憋不出来。算了,从头讲起。
做产品,首先对市场方向有正确的判断。你进入的细分市场在最近几年是有机会,有前景的。
其次,对用户有正确的判断。谁是我的目标用户?典型的用户场景是怎样的?用户需要什么?用户需求的强度和频次是否能支撑一款新产品。
再次,对竞品有正确的判断。在竞品的挤压下,还有多少痛点是用户很在意,竞品未满足的,还有没有自己插身立足的空间。
这三点是大前提。前提错了,后面做什么都是白搭。
2、
前提对了,再接着搭模型。
针对市场痛点,我应该提供什么服务才能帮到他们?
我提供的服务,是否可以提炼为用户容易感知,容易触动的关键字,一下子打动他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通常是用户需求抓得不够准,痛点不够痛。
我在营销方面的手段和经费,是否能将产品卖点清晰准确地传递给“一大票目标用户”?
除了产品本身的吸引力,还有什么运营手段可以帮助我调动和黏着用户?
产品盈利模式,至少是盈利方向在哪里?盈利/开支/增长是否有一个合理的换算公式?
3、
再往下是模型中的架构部分,从数据框架到交互框架,到运营框架,到营销框架。
当以上的框架全都理出来了,就得挨个去填充验证。“思路清晰,无从下手”的情况太常见了,俗称“想得美”。拿我自己的失败举例子:
A、我自己不是目标用户,对目标用户的理解太浅,出手也就飘忽不定,时灵时不灵。
B、对目标用户的定义太广,追求面面俱到,反而没能对任何一类细分用户提供打动他们的服务,违背了“少即是多”的产品美学。
C、痛点真实存在,也可以被满足,但强度和频次还无法抵消下载一款新App的心理成本。
D、用户市场过于小众,使用频次也不够高,则产品增长缓慢。
E、短期的新鲜感过去后,缺乏长期的黏性,用户大量流失。
F、产生大量沉默用户后,便依赖特殊的唤醒场景——通常是强劲的品牌效应,有某个需求时首先想起谁。然而品牌声誉并没能达到这个高度。
G、实现不了预期的高品质服务。
H、提供高品质服务的成本过高,当增长率低于某个数值,则服务无法维持。
I、面对面讲给别人听,都觉得概念不错,却没法作简明扼要的提炼,于是推广时转化率极低。
J、服务虽然很好,但推广不吸量,又缺乏有效的病毒模式,以至于增长缓慢。
K、目标用户群过窄,推广很难精确命中。
L、推广未命中精准的目标用户,导入人群太杂,互相冲突,对社区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M、对于一款强运营的产品,没提前做好运营准备,仅仅做好产品本身,用户是不会排着队自动跳进去玩的。
N、从盈利模式逆推,必须做到足够低的CPA(以及自发传播量),足够高的增长率,才能验证模型有效,然而并没有做到。
4、
上面14条,把这辈子没建好的产品模型全部整理了一遍,脸都红了。
求轻喷或不喷。
我从31岁零基础转型做产品经理,到38岁,一共做了8年,发起并主持12款产品。
几乎所有好的产品经理,都是踩着产品的骸骨一路走过来的。
回忆过往,绝大多数情况下,我的挫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因为“没搭好模型”。或者说,成熟产品模型中必备的某些要素,是我提供不了的。在我身处的大环境下,甚至有可能换谁都提供不了……
所以我经常说,一款产品的成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是自己当时并不知道罢了。
产品模型就是这样一个玄而又玄的东西。
5、
最后我又想了一下,用一句废话来总结还是可以做到的。
所谓产品模型,就是“影响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串连在一起成为畅通的闭环”。
每款产品的成败因素都大相迥异,所以,并没有共通的模型。甚至于你向不同的人介绍产品模型,说辞也各不一样。对投资人,要讲市场与竞品,痛点与解决痛点的方法。对团队,除了这些,还要讲数据与交互框架,运营与营销框架。对媒体和外行,仅仅讲痛点就好了。
意会多于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