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府铜艺”发源于绍兴,始创于清朝同治末年1875年,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朱府铜艺”第一代传人,出身书香门弟的朱雨相,和他的三弟——后来名噪江南的书法才子朱庆润,挂出了“朱府义大铜铺”的牌匾。此后,朱家的铜雕技艺代代相传,享誉江南,成就了“朱府铜艺”的金字招牌。
在杭州、浙江、乃至于全国来说,提起铜雕,首推一指的必然是朱炳仁。他的作品对于一代杭州人来说也是如数家珍,像雷峰塔、灵隐宝殿、峨眉金顶等数百件标志性的铜建筑让朱老师享有“国内铜建筑之父”之称。
在杭州,国内第一座以铜为主题的博物馆“江南铜府”就坐落在河坊街入口处。朱老师日程安排很满,但是我们还是很荣幸在这个铜的海洋中采访到朱老师。
▷ 他说:我三十八九岁才可以学铜雕技艺的。
在中国,青铜文化向上可追溯到远古夏商周时期,繁华的青铜文化并没有因为历史悠久而得以长久传承。尤其在近代,由于历史原因,铜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断代。而朱老师,也是在三十多年前才重拾铜雕技艺。
初见朱炳仁,今年已经72岁的大师给我的印象只能用无数的成语来形容,温文柔雅、彬彬有礼、颇有古人儒雅之风;
繁忙的工作安排,让朱老师颇有一丝疲惫,已过古稀之年的他本可以在家享受悠闲的晚年退休生活,但是因为怀着对于铜文化的热爱,让他仍旧保持高频度的出镜率。而每每提起朱老师的日常安排,助理不住的摇头,这位倔强的老人,身上都有哪些故事呢?
三十八岁学艺,没有太多的老师可以学习,完全靠着自己摸索出来的艺术体系。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一直提倡“勤奋”一词。朱老师不止一次的说到,创作也好,生活也罢,一定要勤奋,这是最基本的成功之道。
▷ 摸索之路即是挑战,而这种挑战也是一种幸运。
对于铜雕技艺,朱家向来以手艺和书法见长。而到了朱老师这一辈,他习传祖辈的良好品性的同时,也将铜艺发扬光大,这是为何?最重要原因,莫过于创新和实践中出真知。
大家都知道,雷峰塔原为砖木结构,倒塌之后,重建雷峰塔,朱炳仁提出以铜为主体的设计方案。朱老说:“雷峰塔千年才倒一次,而一千年才能给我朱炳仁这个机遇,铜拥有建筑美学上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个时候我和我的团队日夜奋战,终于拿出了一套接近完美的方案。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要感谢的人太多,但是我们做到了。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来凸显自己的个性。”
而艺术创作过程中,更多的灵感来源于细节。
常州天宁宝塔,高度达到153.79米,在建造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的缘故燃起了大火,但是大火之后,朱炳仁却发现了地上的铜渣熔化之后形成千姿百态的形状,而根据这个发现,朱炳仁提出了熔铜艺术,在学界和艺术届惊起一滩波澜。
熔铜艺术在于铜熔化后自由流畅的形状,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后,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融汇了艺术家的思想和灵魂。这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升华之路,一位艺术家的提升需要机遇和思想。
这,就是朱炳仁。
▷ 他说:铜的传播,儿子朱军岷功劳更大。
儿子刚开始的时候,看到父辈们辛苦的在厂房中进行铜雕事业。说道:“我可能以后不一定会从事这项事业,你看你,太累了。我要去做自己的事情。”
可时间和事实告诉我们,朱府铜艺第五代的传人是朱军岷。
这是一种父子间的默契,给儿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接触这种文化,他会回到这条路的。
进到厂房,随处可见的铜向我们彰显:“这里最不缺的就是铜,其他的格格不入。”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小朱总,现在金星铜集团都是由小朱总来打理的。朱军岷提出的让铜回归生活的理念,让大家慢慢开始熟悉起来。
在杂乱的厂房里,我们惊喜的见到小朱总在指导技术工人在做一些铜作品的制作。当然小编的还是挺震撼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呢?老总亲自指导,对工艺的追求真是让人竖起大拇指,这就是传承和勤奋的力量吧。
▷ 他说:坚持、勤奋、向前走,都是有希望的。
作为一位手工艺者,朱炳仁说:“我们需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作为一位艺术家,朱炳仁说:“艺术创作是一件枯燥的事,但需要你的灵魂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最后,作为一位老人,朱炳仁说:“当你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做什么都不会感觉到累的。”
朱老师现在每天有很多的接待任务,但是他每天仍会拥有4个小时的创作时间,他说这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他不会感觉到累。
艺术大师的风采让我们这些后辈汗颜,向前走,坚持走自己的路,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的。一代宗师的风采,不是一座高山,但是需要我们仰头去学习,任何的大师,毕竟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研习过程,当我们普通人做不了高山的时候,但是可以做到属于自己的土堆,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