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与你同穿长袍,王将要出兵征战,请修整我的戈矛,与你共同讨伐敌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与你同穿内衬,王将要出兵征战,请修整我矛戟,与你一起出发。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与你同穿战裙,王将要出兵征战,请修整我的甲胄兵器,与你共同前往。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摘自古诗文网】
这是一首战前的誓师诗,同时也是一首歌颂之歌,因此本诗兼具健朗与华美之风。为着对王的忠诚和赤胆,士兵们尽显战斗勇力,收拾行装,整理甲兵,就去那沙场点兵,提刀剑斩敌。正是这样的尚武善战,引起了本诗的赞美之情,从战戟甲胄到长袍战裙,在士兵们豪气干云的战意前,都显得精光湛湛,寒意逼人。正是对尚武士兵们的绝佳歌颂。
诗经的作品,很多都具备章句上的循环往复之美,本诗也不例外。三问岂曰无衣,是对士兵们怒气的发泄,从而与子同袍、同泽、同裳,点燃了战士们的斗志,因此,修我戈矛、矛戟、甲兵,战士们已经磨刀霍霍,最后与子同仇、偕作、偕行,三个动作连用,我方即将到达战场!到此,熊熊战意宣泄而出,战斗激情澎湃翻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