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阮胤华
华夏出版社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1)留意发生的事情,观察结果,不带有任何评判和评估
2)表达感受,恐惧,害怕,喜悦等等
3)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4)发出具体的请求
不仅仅在留意自己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还需要倾听别人,看到别人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和请求是什么。
重点在于倾听和表达,彼此之间开诚布公,以了解双方的需求为目的。
非暴力沟通能够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个领域。
我们在面对别人不好的言语和暴力的时候,需要去聆听他们,感受他真正的需求,然后对他表示出关心以及对他需求的肯定,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一个人的心理需求,真正地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比如,书中作者在难民营里与参与培训的难民的对话,就知道关键在于倾听和感受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我们的道德评判,比较,指责,揣测等等都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这样的沟通表达往往达不到沟通的效果,事与愿违。
的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在沟通的时候,更好的表达方式是说出自己看到的事实,然后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不是对别人的行为说三道四,做出道德标准的评判。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求,把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如以下几种方式:
比较-会产生不好的情绪,让我们过得很辛苦
回避责任- 我们尝尝把很多事情归咎于外在的原因和别人,但这样做其实毫无用处,反而把改变的力量给了别人,并且也不太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承担百分百的责任。
强人所难- 总是想要别人做符合自己预期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是需要建立在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上的。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而是强调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往往很容易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揣测,评论,而不是观察到的真是的行动。
语言往往会区别出观察和评论
“每次”,“曾”这样的词表达的是观察,你每次都会晚来10分钟。
“总是”,“从不”,“很少”,“经常”这样的词表达的常常是评论
比如,你总是迟到。
当我们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时候,在沟通的时候,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且反驳我们。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表达感受,不仅有助于促进亲情,也有助于工作表现。表达感受,不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有可能是示弱,但是示弱反而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区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不一定正确,但是感受往往相对真实。
“觉得”,“认为”,“被抛弃”,“被。。。”往往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
所以,需要使用确切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建立相关的一些感受的词汇。
“我想打你”
这句话表达的是看法,而不是感受。“想到你,我就火冒三丈”,这句话才是感受。
【思考】
如果你的语言无法确切地表示你的感受,说明你并不了解的感受,或者说你的感受词汇太过于贫乏,甚至你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看法。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我们感受的根源来自于我们自身,来自于我们想要控制,想要认可,想要安全的欲望,我们有这样的需求和期待。
我们有负面的感受,往往是我们的需求,期待或者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受……因为我……”这样的表达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比如:你没有及时回应我,我很郁闷。因为我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
评判往往表示我们有需求。指责别人,往往得到的是别人的反抗和反驳,如果我们能够清晰直接地表达我们的需求,反而会得到更好的沟通效果,获得积极的回应。
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求:
1)自由选择
2)庆祝:为成功欢呼,纪念悲伤等等
3)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4)滋养身体
5)玩耍
6)情意相通
7)相互依存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当做是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一个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否则往往事与愿违,陷入负面的感受当中。
成长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这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需要为别人负责,从而不敢说明自己的需求
2)面目可憎:不愿为他人负责,但同时内心还是会有冲突,在表达需求的时候,拒绝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3)生活的主人:这时候,我们为自己负责,不为他人负责,但是却愿意表达自己的同时,又能够关心别人,理解别人的需求。
【思考】
这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知己解彼”的原则类似。
当我们与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要尽量了解别人表达背后的需求和感受是什么,而不要主观评判别人,同时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第六章 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的请求:
请求别人具体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并且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否则,别人很难了解我们真正想要什么。
很多人感到沮丧或者灰心,往往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别人该怎样对待他们他们才会高兴。
所以,首先得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具体而非抽象地告知别人你期望他们做什么,并且要试图表达清楚。
不仅仅要表达请求,还要表达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让别人更好地理解。
表达请求之外,还需要请求反馈,从而确保大家都在同一个理解层次上。
我们关心的反馈一般是:
1)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可以直接问题对方心情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2)对方正在想什么:说清楚我们具体想要了解什么,这样才会得到明确的答案
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如果发出请求?
首先明确自己想要获得的反馈,然后再明确提出请求,然后在根据反馈表达出当下会议是否可以结束。
请求与命令
当我们发出请求但是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或是指责,那那个请求就是命令。而如果想要通过别人的内疚来达成目的,那也是命令。
关键在于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是否依然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是请求和命令的区别。
我们需要让对方了解,我们在乎彼此之间的感情,并且能够兼顾双方的需求,这样才会真正地让大家明确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思考】
在请求的时候,我们要表达清楚,并且表达肯定的东西,同时也试着去了解别人的需求,感受,从而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请求。不管请求有没有得到满足,都要努力去理解别人不这么做的原因,需求等等。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全身心的倾听,就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别人,确认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给出建议,比较,安慰,开导等等,首先要做的是倾听。
比如,有时候有人跟你诉苦,你需要确认他的感受,而不是询问或者其他手段,待在那里陪着他反而更好。
1)倾听别人
在倾听别人的时候,我们要从别人的话语中感觉到他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沟通的重点,从而更好的交流。
注意,我们很容易把看法当做需求,需求的重点是在别人的感受以及他自身方面,而不是他的想法或者和我有关的事情。
2)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了别人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之后,我们需要去给他人反馈,从而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理解是一致的,从而有利于后续的交流。
我们需要专注于确认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如此,才不会让人感觉到讽刺,挖苦,让人误解。
比如,当别人跟你诉苦的时候,你可以确认“你感觉到伤心对吗?你想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对吗?” 这其实就是在做确认。
所以,我们可以先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用好的语气来确认。“我有点困惑。你是说你现在很痛苦对吗?”
当我们能够确认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往往对方就能够给予我们真诚的回应。
3)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上,而不是放在解决问题和请求上,往往能够创造他人充分表达的空间,让这次交流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表达充分了呢?
他很放松,你也很放松
他停止了谈话
观察和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才有能力去去照顾好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当我们感觉到不适或者痛苦,无暇顾及别人的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大声表达自己的请求
换一个环境,让大家都先平静下来
【思考】
从别人的观察或者话语来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并不容易,这需要让自己放松开发地去看到情绪背后的东西,这和我们的认知也有关系。
所以需要有意识地去实践,去反思,然后增强自己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倾听往往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在倾听的时候,如果我们感受到了不好的情绪,感觉自己遭到了诋毁或者指责,那我们需要先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处理好。
当我们越能够倾听别人,也就越能够理解别人。
而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反复地去确认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表达自己的一些理解。
尽量不要使用“但是”,“可是”之类的词汇。
当别人拒绝了我们的请求,我们不需要感觉受到了伤害,而是要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了解拒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让谈话更有有趣,我们往往可以:
1)让大家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当不再想听的时候,可以直接打断
当我们敢于表达自己,而且能够得到别人的倾听和理解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感觉到幸福。
倾听也可以帮助别人治疗心灵的创伤。
第九章 爱自己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
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
很多时候,对于我们的过错我们会有内疚和忏愧,而这些带来的都是负面的自我评价,而造成的成长和行为肯定不如出自于爱的行为。
没有什么“应该”,“必须”,只有选择,我们不需要服从那些指挥。
指责往往就是行为不符合需求,但是更好的方式是,专注于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如何做呢?
1)停止苛责
1)找到内心的真正需求,充分感受情感的流动,问自己:我做的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呢?
2)处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处于自我真狠,内疚或者羞愧,采取行动,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和自我宽恕,就是发掘指责背后未能满足的需求,然后找到改进的地方
方法:
1)列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清单
2)对所列事情进行审视,思考,向自己坦白,做这件事情,到底是不得不,还是我选择做。
3)一旦承认某件事情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下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选择….因为….”。从中了解清楚自己做一件事情是处于爱,而非内疚,恐惧,担忧,以及外在物质利益驱使。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1)为了钱
2)为了得到赞同,认可
3)为了逃避惩罚
4)不想感到羞愧
5)为了避免内疚
为了履行责任
以上的动机,其实并没有满足我们真正的需求,我们要以服务生命为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获快乐。
我们依赖于内心需求和价值观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有了主动选择的自由,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和谐。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地表达我们的愤怒。
但是我们不要把责任归咎于他人,这样反而会让情绪蔓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这样反而能够平静下来,然后,还可以去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当别人迟到,你非常生气,当你想一想自己是出于哪方面的需求而生气,是因为友谊,诚信还是自己想要休息,当关注自己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自己找到清理情绪的关键点。
造成愤怒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而核心关键是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如果只是去评判别人,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评判,行动,这样并没有解决需求未被满足的问题,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当有愤怒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自己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如何做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在愤怒的时候,把别人设定成一个固定形象,从而语言行动受到影响。
比如,犯人如果认为监狱长是坏人,那他就不会想自己的需求,行动也会是指责,而这并没有积极的意义。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1)停下来,深呼吸,
2)看看自己脑子里到底是什么想法造成这样的愤怒
3)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怒感受和需求,可以是自己当前的观察以及自己内心的不满
当我们表达愤怒,感受和需求之前,也许需要先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不纠缠于他们的想法,不要指责,而是相互理解
如何联系?
我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喜欢别人,是因为……(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要采用防卫性的强制力而不是惩罚性的强制力。比如,小孩非要跑到公路,这时候就需要抱住他,而不是惩罚他。
一个人不够成熟,往往会有如下表现:
1)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2)意识不到,我们不需要通过惩罚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相信有权利去惩罚和伤害任何人
4)产生了幻觉
惩罚是有局限性的,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
1)我们不喜欢这种行为,那如何去改变他这种行为
2)了解他是通过什么原因去改变他的行为的
第二个问题更关注的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通过鼓励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的需求和想法,并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请求,这样的非暴力沟通往往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当我们关注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时候,我们就会容易放松下来,并且也乐于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有个例子是对别人的需求不理解造成误解了6年,当理解了之后,发现别人其实是处于爱的需求才说出这样的话。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不是想要得到回报,也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
表达感激的时候,需要表达: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要懂得接受别人的感激,而不是当做负担,既不要过分膨胀,也不要假谦虚,而是把这个当做自己生命的肯定,自己也很乐意赋予生命以美好。
每个人都有对感激的渴望,同时对自己内在认可自己也非常渴望。我们常常忽视对自己的肯定。